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投机行为趁虚而入,钻政策空子,谋不法利益。其典型代表之一的不良SP(信息服务提供商),已让手机消费者屡尝苦果。
“好久没联系了,有些事也不知道怎么和你说,我在电话里留了言,拿移动电话打12590**自己听吧,免费的哦,听完了给我留个言吧”。这就是不良SP流行的“挖坑”害人手法之一,消费者如果真的拨打12590**号码,就将产生一笔不明不白、数目不菲的信息费和本地接入费。如果发现及时,消费者通过投诉可能会幸运地拿回这笔钱,但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或许还远不止那笔被骗掉的收费。
不良SP有点像《西游记》中的魔头那样,变着各种花样诱骗消费者上当,不少人是吃了一两次亏后才被迫练成了“火眼金睛”。年关将至,信息产业部提醒电信用户,注意使用方法和资费提示,如发现SP业务存在消费陷阱的,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向相关基础电信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举报。
面对不良SP的诱惑和陷阱,有关部门的提醒是善意的,但对于解决问题来说,决非严厉举措。消费者收到此类骗钱SMS,只有在产生利益损失,受害之后才能举报(还有大部分消费者并不知道可以举报退订),而针对骗钱SMS本身却是投诉无门。再者,相对于被举报的业务和退订的申请,更多消费者是蒙在鼓里的,毕竟发现的是少数,不良SP依然在极低的成本下运营着。而允许退订不良SMS的规定,更是变相纵容了不良SP的诱惑邀订“拖人下水”。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移动运营商们,为了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是不是该清算一下那些不良SP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