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看,国内互联网还是一片繁荣:网民数量达1.37亿,超过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互联网经济(包括电子商务.游戏.语音IP.搜索.网上银行等)总量接近500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经济总量的5%;而网站数量之多,也在十年前无法想像……
但一个产业的衰变,已于无数的细节之处露出了端倪.在种种貌似繁荣的景象之下,巨大的危机正在悄悄临近.
利润大滑坡
全球Alexa最新TOP500排名中,中国网站数量已突破83家.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这一数字还有望不断攀升.
而与这一势头形成极大反差的是,除了Baidu.com.Tencent等少数网站外,国内绝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的盈利能力却在不断下降.
许多老牌互联网公司最近三年的财报数字无疑是个佐证.
从2004年至2006年,新浪公司的净营收均在2亿美元左右徘徊,分别为2亿美元.1.936亿美元.2.129亿美元.
"后劲乏力"这一词汇也可以用在Sohu.com身上.从2004年至2006年,Sohu.com的净营收分别为1.032亿.1.083亿美元.1.342亿美元,但其净利润则分别3560万美元.2980万美元.2590万美元.而且由于博客.视频等新业务盈利无望,这种业绩上升而利润下滑的趋势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近年异军突起的网易公司和盛大公司,由于在网游领域面临的激烈竞争,其最新财报也同样表现得不如人意.
由于受到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和ChinaMobile两方的联手压制,国内纯SP概念的互联网公司更是哀鸿遍野.在2月发布的多家公司财报中,TOM.空中网.掌上灵通.华友世纪等公司业绩不增反降.
而且,由于核心业务受制于运营商,他们的长期发展也不为投资市场看好.
再让我们反观国外的老牌互联网企业:在过去两年间,即使面对Google等巨头咄咄逼人的攻势,Yahoo!公司依然通过各种创新业务获得了业绩增长.其营收从2005年的52.58亿美元增至64.26亿美元,净利润也由8.86亿美元增至10.11亿美元;eBay的净营收由46亿美元增至60 亿美元,净利润则比2005年增长4%至11亿美元.就是最不被人看好的AOL,也很大程度上帮助时代华纳创造了利润翻番的好成绩.
当然更不用说连续创造神话的Google公司.2006年第四季净利润达10.3亿美元,远超上一季度的7.33亿美元.可以说,Google依然在持续创造神话.
这些对比总是让人变得困惑:中国互联网公司怎么了?为何当年带领中国互联网走出盈利困境的三大门户网站,也同样遇到了后劲不足的烦恼?中外差距为何拉大?这到底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是夜晚来临前的黄昏?
畸形的新兴力量
如果说各大互联网公司已是"江郎才尽",都在吃老本,难有更大突破,那么,代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新兴网站,是否有希望取而代之?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实际上,比起大公司,国内数量众多的Web2.0网站的日子更为艰难.在新一轮的互联网泡沫浪潮中,拥有多年积累的大公司也许能幸免于难,甚至还可以适度扩张,而这些新兴的网站们却似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最能代表Web2.0当初的"中国力量"的Mop.com,在多次裁员之后,已经与上市梦想渐行渐远.
随着视频热潮涌起,国内类似YOUTUBE的视频分享网站一夜之间也超过了500家,然而,即使是最有财力的网站,也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烧钱运动中苦苦煎熬,看不到多少盈利的希望.
昔日辉煌一时的博客网站,更是沦落至门庭冷落.由于各大门户网站的杀入,这些最初普及博客概念的专业运营商们已经成为炮灰.
被媒体吹捧为"80后新贵"的高燃,在风光一时的草根创业历程中,也被资本的力量拉下马背,成为对互联网浮躁气息的一个小小注解.
"中国互联网产业几乎没有蓝海,只有红海."千橡集团董事长陈一舟的一声叹息,几乎道出了所有Web2.0创业者的共同心声: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众多新兴网站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网站跟进是把这些新兴网站逼上了悬崖.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两个不同时代中找出差距:在上世纪末几乎一无所有的互联网初期,一些国内互联网公司达到了海外上市的目标,并在多年的坚持下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道路,艰难实现了盈利的梦想.
1999年中国网民数量仅有210万,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物流等难题难以解决,商业模式也几乎无从说起.而现在,网民数量是当年的50倍,互联网难题早已迎刃而解,融资规模也是大大超过以前的规模,可以说,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但遗憾的是,虽然先天条件不错,众多后来者却无法超越前人.除Baidu.com外,新兴互联网公司在过去两年无一海外上市.倒是与传统行业关系密切的分众.如家.新东方取代了传统意义的互联网公司.这是互联网的悲哀,还是互联网的必然轨迹?
观察者的声音
"以前我很骄傲,没有政府支持,没有银行贷款,中国互联网发展起来了.而现在,什么都有了,却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互联网了."近日,互联网资深人士谢文向《财经时报》表示.此前在很多场合,他也表示了对中国互联网的失望之情.
谢文认为,在互联网的第一轮竞争中(从1995年至2003年),中国互联网并不比美国逊色,无论是创新力度,还是影响,还是创造的SP.游戏.电子商务等模式,中国几乎都走在全球的前面.而现在,中美差距却被无限拉大.
在谢文看来,除了Baidu.com.Tencent.携程等少数互联网公司还相对健康外,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目前都在陷入困境."严格来说,中国甚至没一家真正的.有创新精神.朝气蓬勃的互联网公司."
他还指出,互联网作为数百年一遇的新工业革命,目前仅发展十余年,更多创新还没有挖掘出来.那些指责互联网缺乏"蓝海"的说法显然过于短视.
互联网分析师吕伯望也有同样的感受.
"我从1997年就开始上网,我知道互联网本来不是现在这样的."吕伯望评价说,"现在很少有能沉下心做事的公司,大家都在追逐短平快,指望一夜暴富."
但吕伯望也认为,互联网的技术变幻依然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而且各个技术领域的融合之处,也可能产生无穷变数,从而使大量新兴网站创造出新的神话."前提是,要脚踏实地,改变现在的浮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