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已经占领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成为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款通讯工具时,一些烦恼也随之而来。大量的广告SMS不请自来,其中不乏一些欺诈SMS,让用户的精神和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垃圾SMS的治理工作,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日前,媒体传出的消息称,信息产业部正与相关部委加快制定SMS服务管理办法,这一管理办法2007年有望出台。
为了还用户一个纯净的SMS空间,过去的几年里,移动运营商和相关部门对垃圾SMS进行了围追堵截式的封杀,可收效甚微。探究垃圾SMS难以全面封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SMS来源监管非常困难,二是垃圾SMS如何判断的问题。在上述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即便政府针对垃圾SMS立法,也很难从根本上根治垃圾SMS。
经历了几年发展之后,垃圾SMS的来源已经越来越隐蔽,手法也越来越高超,加之SMS这一通讯模式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移动运营的现状,这无疑增加了整治垃圾SMS的难度。过去,SMS的发送只能通过手机终端来完成。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广泛开发,网站的Web页面,移动业务的SP商家,诸如“KC2007”以及“群英会”这样的即时通讯软件终端,都可以向手机终端发送SMS。如此多的渠道,也为整治垃圾SMS增加了难度,因为如果找不到垃圾SMS的源头,整治垃圾SMS将无从谈起。
为了规范SP和一些提供SMS发送服务的网站和即时通讯软件,信息产业部开始加强域名和IP管理,并建立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SP)监测举报机制,对SP的行为有了一定约束。这一系列的整治行动,仅仅是封堵了垃圾SMS的一部分源头。更多的点对点(指手机终端对手机终端,下同)的垃圾SMS来源,占据了垃圾SMS90%以上的份额,这才是整治垃圾SMS的重点,也是整治垃圾SMS的难点。
手机SMS群发器已经成为垃圾SMS的又一主要传播模式,整治SMS群发的唯一办法就是手机实名制。截至2006年,中国有4.6亿多手机用户。手机实名制的实施涉及老用户的补登记和新用户的身份确认等多个环节,这又将是一个浩大而艰难的工程。据悉,政府在推行手机实名制的同时,也在出台SMS服务管理办法,这意味着垃圾SMS的治理,必须在手机实名制完全实施,相关法律健全之后。
手机实名制未能完全贯彻,相关法律尚未健全,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影响了整治垃圾SMS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如何定义垃圾SMS,也是整治垃圾SMS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目前,人们对垃圾SMS给予了定义,对接收人没有价值的短消息,统称为垃圾SMS。目前,垃圾SMS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给消费者带来不悦的各种不良信息,另一类是真假难辨的商业广告和诱人的欺诈SMS。如此模糊的定义,也为整治垃圾SMS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每逢春节、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节日,相信不少用户都会收到一些内容严重雷同的祝福SMS,个别用户甚至收到完全相同一字不差的祝福SMS。对于这类SMS,到底是属于垃圾SMS,还是正常的SMS呢?诚然,这些饱含祝福和温馨的SMS代表着朋友的一份心意,可大量的信息向同一个用户的手机中涌来,用户的感想又将如何呢?一旦用户对此类信息产生了烦感,这些祝福SMS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成为了令人深恶痛绝的垃圾SMS。不同的用户对这些祝福SMS的态度都会不同,也为这类SMS的定性增加了难度。
内容严重同质化的节日祝福SMS,久而久之失去了祝福的意义,逐渐沦为垃圾SMS的行列。对于运营商来讲,节日祝福SMS却是一个可以为其带来丰厚经济回报的丰厚市场。权威部门的数据表明,中国一年的SMS总量约为3000多亿条,而春节期间的祝福SMS居然高达140多亿条,占一年SMS问题的4.6%。高额的回报之下,移动运营商是否会拿节日祝福SMS高举屠刀呢?显然不会,于是,节日祝福SMS成为整治垃圾SMS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在一些手机终端中,SMS群发已经是一项必备的功能,这也为垃圾SMS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垃圾SMS是一个涉及移动运营、手机实名制及立法等多个环节的复杂问题,这注定了整治垃圾SMS,而不是立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