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期间选择各种拜年方式的人均次数统计
今年春节SMS拜年又创新高,运营商的腰包又一次瞬间鼓起来了,而消费者中也出现了颇多不认同的声音。有人把“造成尴尬、稀释人情、帮运营商赚钱、网络堵塞、审美疲劳、容易受骗、让社会冷冰”等列为SMS拜年的“七宗罪”。
广州一位网友近日发起了一场“抵制SMS拜年运动”。他发帖列出了SMS拜年的“七宗罪”,不少网友跟帖支持,声称“今年坚决不发SMS拜年”。而与此同时,今年SMS拜年条数创出新高。据电信部门测算,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拜年SMS量高达140亿条。
SMS拜年究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为什么SMS拜年会被列为“罪过”?
拜年SMS的是是非非
济南市民陈先生从除夕夜到大年初一早上,共收到140多条拜年SMS。他说,今年的SMS虽然也有一些复制品,但自己编写的占到了80%,如“过年啦,新的一年,祝你和你的家人新春快乐,万事如意”、“愿操劳了一年的你,能多多休息,祝你和家人新春快乐”等等。这些SMS远不如专业写手创作的有文采,但收到这种简约的SMS,感觉祝福是发自内心的,让人感到很温暖。
虽然有网民认为SMS拜年有“造成尴尬、稀释人情、帮运营商赚钱、网络堵塞、审美疲劳、容易受骗、让社会冷冰”等“七宗罪”,但是记者发现,许多民众对SMS拜年的方式还是认可的。一位网友说的很有代表性:能给你发SMS,说明人家在节日里还能想到你。SMS问候在我看来是礼节问题,何必大惊小怪呢?
但是另外一些人士说起拜年SMS就不那么轻松了。在济南一家出版社工作的李先生说:“有些SMS明明是在提醒你,别把他忘了。我前几年因为工作认识了一个人,每到过节都会如期收到他的SMS,但几年来一直没再见过面。这类人习惯于搞关系,把可能用得着的人都存在手机里,逢年过节提醒一下别忘了他。”
济南市一家房地产公司经理王先生谈起SMS拜年连声叹气:对于拜年SMS,感觉有些无处可逃,又不能关机。若大年初一关机,让人觉得出什么事了。同时,自己也要给朋友们主动发,否则连个SMS都不发,让朋友觉得好像忘记了他们,所以思之再三,该发的还是要发。
拜年SMS
是传统与时尚的结合
中国人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频繁地发送SMS,成为一种“世界奇观”?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有拜年的传统习俗,而西方没有,只不过现代通信技术为拜年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手段罢了。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叶涛认为,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的。民俗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比如拜年的方式,在农业社会时,人们的生活空间局限在一个村落、一个家族,登门拜年、见面拜年是唯一的方式。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空间扩大,朋友可能在天南海北,都登门拜年是不现实的,SMS为传达情感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可以说,SMS拜年是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流行时尚与传统风俗的结合。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马广海今年收到了一二百条拜年SMS。他说,通讯手段的发达满足了现代人交往面广的需要,如果是登门拜年或是电话拜年,怎么可能有一二百人向我表达问候呢?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趋于表层化,社会关系一般也是由业缘、学缘、地缘等因素而形成。虽然人们交往的深度不再像以前那么深,但是广度比以前大了。SMS拜年恰恰适应了这种交往需求。
SMS本无错,真诚靠你我
“大年三十,欢声不断,电话打搅,多有不便,SMS拜年,了我心愿”、“今年过年不送礼,发个SMS祝福你”类似这种SMS,你可以从不同的朋友那里重复多次收到,让SMS承载的情感打了折扣。
采访中,专家提出,SMS拜年作为手段无可厚非,但是复制、群发,不分对象地“天女散花”,让一些原本内容不错的SMS在翻来覆去的传播中变得索然无味,也成为SMS拜年备受争议的一大原因。
马广海建议,编写拜年SMS应讲究一点,根据发SMS的对象,有针对性地编写,如发给老年人,就祝健康长寿;发给年轻人则祝事业有成等等,这种祝福内容的唯一性会增加祝福的“含金量”。另外格式也要讲究,给谁发送SMS,就把谁的名字、称谓写在前面,让接收SMS者有一种温暖感。
叶涛认为,无论SMS拜年受到怎样的争议,不可否认的是,SMS已经成为现代人拜年的一种主要方式,这是社会发展、民俗变迁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SMS拜年没有“原罪”,祝福亲朋更没有错,但应把握好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