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北京47家商场表示将告别返券促销,“明折明扣”销售。而近日,中消协更是对返券陷阱进行了炮轰,遗憾的是法律上的支持有所欠缺。
在看到众多“炮弹”空袭商品消费的返券之余,笔者认为,作为通信资费的手机套餐也存在着返券促销嫌疑,特征如下:
特征一:不在规定时间用完返券成废纸。现在某些运营商的套餐中,包月SMS当月未用完不会累积到下月,但套餐费用却是一个子都不能少。
特征二:返券在指定柜台或指定商品上不能使用。见诸报端的某运营商优惠行动的醒目大标题窃喜之余,细读全文却发现优惠套餐并非针对自己所使用的子品牌。
特征三:返券循环促销圈套。往往一种套餐里面会含有几种服务,针对性不一,如果频繁使用非主要的服务最省钱的方法是更改套餐或添加新套餐,那么,寻找合适套餐的过程也是一笔开销。
特征四:返券花样繁多下的价格迷失。据新华网文章指出,“在移动通信市场发达的广东,移动公司共有各类套餐上千种,而联通公司的套餐种类则有上万种之巨。”夸张数据背后是消费者无法判断通信服务真实价格的无奈,失去了比较的基点,知情权得不到充分保证,而运营商的文字游戏必定也会让消费者有所“误解”,比如近期某运营商在某品牌套餐上再补加上定额月使用费才能享受的被叫免费,一度让有些消费者误认为是在享用该大餐的同时便可以取消原来的套餐了。
特征五:返券提供分时消费的苦心用心。有些运营商会给旗下某些子品牌一些优惠活动,比如充值一定金额会得到相应的“返券”,但却是分月返还,假如一个月返还的话,消费者可能就不用为套餐月租费担心,但分月返还消费者却不得不充足费用来避免通信中断。
其实,运营商以套餐之名变相让利消费者本没有错,但消费者却难以从众多的套餐中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服务,而近千种的资费方案也让运营商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这也难怪2006年通信价格违法案件会同比上升65.59%,假如运营商取消繁琐的套餐制度,实行明折明扣,价格透明度将大大提高,那么价格欺诈行为一定将得到遏制,这也有利于中国通信业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