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内地乐坛一共卖出了多少唱片?下个月就将颁奖的第7届音乐风云榜抛出了一堆数字,无疑是时下乐坛的一颗炸弹。
内地去年发片不超过110张,2005年是210张。而2006年港台乐坛一共发片150多张。
110张的数字只能算是笼统计算,在媒体和听众中,有较好音乐性口碑和市场性销量的“有效专辑”,不超过30张。
传统老将在2006年仅仅有羽泉、水木年华、满文军推出新专辑,像那英、韩红、孙楠等等这样的实力老将并没有发片。新人方面2006年总共发片20多张,其中主要以两个方面的新人构成,一类是影视主持跨界歌坛的新人,另一类是各大选秀过程中诞生出的新人,这些选秀歌手在2006年共推出13张专辑,而在以上两种方法入行之外的在音乐和销量上有影响力的新人为零。
在传唱度方面深入人心的歌曲,不超过5首。
《一万个理由》《秋天不回来》等为代表的无线音乐作品,《一万个理由》一首歌曲在2006年的无线下载量就超过1700万次。
8日,光线传媒邀请到了业内大腕,包括毕晓世、戴方、张亚东、宋柯、黄伟菁、许晓峰、丁宁、高晓松、郝舫、刘净值、丁薇、汪峰等华语音乐制作人、乐评人、唱片公司高层及歌手在北京举行论坛,共同探讨关于华语原创音乐的话题,目的在于找出华语乐坛弊病,探讨华语乐坛的出路。有趣的是,这场原本期待出现大战场面的论坛,开始时一直不温不火,听上去,就像是唱片公司的抱怨会兼批判媒体会,直到临近结束唱片公司和媒体记者的一番唇枪舌剑,才让这个论坛有了些许火药味。
争论1:无线到底能不能救内地歌坛?
彩铃的出现,似乎是内地乐坛的救命稻草。对传统唱片公司来说,新媒体是福也是祸。说福是,拯救了一大批歌手和彩铃公司。说祸是,大家都图功利,口水歌越来越多,好作品少得可怜。
所以,虽说私下大家都巴不得彩铃再卖得好一点,但大庭广众下,众人还是表现出了“咬牙切齿”之恨。关键是,现在移动拿分成比较大。宋柯的建议是,各唱片公司应该紧密团结起来,成立一个联盟,与通信服务商谈判。
在众人齐齐批判网络歌曲的时候,在无线音乐这块尝到甜头的鸟人音乐公司老总周亚平“勇敢”地站了出来,“我觉得唱片公司将来要想做大做强,首先第一就是放下精英意识。我们就是一种草根。只要能卖钱就是好东西,只要他火,就是好东西。唱片公司是企业,只要盈利,拿硬指标说话,就是你赚多少钱。”
争论2:媒体到底有没有责任?
几个音乐人都说,现在一提开会,提给内地乐坛号脉,必定揪出非正版、非法下载、无线音乐等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当天的会上,媒体也成了罪魁祸首之一。
席间,引发舌战的导火索是,几位业内人士认为,乐坛每况愈下,媒体要负责任,这几年媒体为了夺眼球,抢独家,动不动就发八卦、绯闻,新闻报道和音乐本身并无太大关系。丁薇觉得,“媒体应该反省一下,多关心人文歌手。”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媒体的议论。记者们认为,音乐人自己的作品好,才是关键,媒体不可能左右老百姓的欣赏品位。宋柯说得还是有些道理,“音乐人黔驴技穷,单纯说这个趋势,我觉得这是不可逆的。”
此前一直在一旁沉默不语的张亚东,这个理想主义者,终于忍不住一把抢过了话筒,开始发飙,“我的看法是媒体对这个没有多大影响,音乐最主要是得有人听,有人从心里喜欢。责任?谁都没责任。大环境就是这样。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是自信丧失,没信仰,普遍拜金,这是现实。比如说不管说谁抄袭,歌抄袭,写书抄袭,越抄越红,一点不觉得可耻。媒体的力量不足以改变这些。”
争论3:选秀到底好不好?
高晓松迫不及待地要说说选秀问题。毕竟,事实摆眼前,卖得最好的,当下最红的,都是选秀出来的,而且,还是那几个超女。
高晓松摆出了石头和金子的理论。他说自己感觉,“整个世界,各个行业,都进入了平庸时代。”所以,唱片业也不例外。
说到选秀,他用了比喻,参加选秀的那些人全是石头,根本没金子啊,一大堆一大堆石头,让大家看。只要有金子往那儿一放,立刻就成了名。电视台选秀都是为了节目收视率嘛,不像唱片公司的眼光,是为了唱片卖得好。在西方,管理层和高层是希望这个唱片能够成为一个商品,希望能挣钱,我们这里是倒过来了,真正希望做点音乐和文化的,实际上是唱片公司的高层,底下的人反而倒过来了,那些人就想出名,就想赚钱,这是很大的不同。
有意思的是,当天网上的关注度不高,是大家对这个话题真的麻木了?还是说,这个严肃的话题原本就不是公众应该关心的?
这场论战持续到晚上7点半,有些老总悄悄在中间开溜了。出路找到了吗?自然是没有。问题解决得了吗?目前看来很难。那给华语乐坛下个啥结论?“没出路了!”有记者逗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