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欺诈
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天下也没有白吃的午餐,可是人们总会被“免费”二字迷糊了双眼。在电信增值服务领域,免费陷阱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虽然聪明的用户已经学会了遇到陷阱绕着走,但是,绝大多数的用户却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跌落进去——究竟是陷阱的伪装越来越好了,还是我们真的在“免费”二字前难以克制贪念呢?
典型案例
免费点歌引君入瓮
在广州某公司工作的张女士平时很少留意自己的手机话费清单,两周前,她去营业厅打印了清单发现,自己居然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消费”了很多SP(增值服务提供商)业务,这些费用居然占了她每个月话费的1/5左右。
张女士对照清单一一回忆,发现自己在平时不小心中了很多SP的招。
比如,在她的清单中,有某天在几分钟之内发生了3笔同样为2元的歌曲下载费用。张女士回忆说,当时她接到了一条WAPPUSH,说可以点击这个链接免费下载铃声《千里之外》。于是张女士就点击了进去,可是第一次提示“下载服务正忙,请再试”,重试之后又失败了,直到第三次才成功下载。但是实际上,这3次点击都被收取了费用——这就是某些SP设下的“免费陷阱”。
还有几笔费用更让张女士恼火。之前她曾经收到SMS说“您的朋友×××为您点播了一首歌,请您拨打12590××××免费收听。”当时,张女士因为不认识这个号码,以为是哪个许久未联系的朋友,便拨打了该号码收听,结果却产生了一笔大约10元左右的费用。“当时拨打后提示音很长,播了好久的广告才能选择按键,按键也要按好几次才能进入到收听的菜单,听完之后还不知道是谁点的歌,后来也就没当回事。结果,张女士对照清单才发现,原来从提示音开始都已经计算费用了,而且费用比正常通话费要高很多。
现象扫描
免费幌子何其多
实际上张女士所描述的情形在很多用户身上都发生过,因为打着“免费”幌子,很多SP或者运营商设下的消费陷阱都轻而易举地将用户拿下。
这些免费陷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先免费后收费。一些SP开始给用户提供免费服务,如新闻资讯、股市行情、天气预报、图片铃声下载等,承诺免费期一个月,一个月后如要取消应该按照什么程序操作,否则收费,或者根本就不明确告诉免费期限,最终用户往往疏于取消,就被确认定制收费了。
二、虚假免费。还有一些网站打出“手机注册,可免费获得图片铃声”的广告,实际上,这里的免费只是免除了信息费,但是通道费仍要缴纳,这就是虚假“免费”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形式是吸引用户参加SMS竞猜的活动,这类活动需要用户多次发送SMS,而SP在每次给用户发送的SMS后都标注上“本条免费”,于是用户稀里糊涂就一直参与下去了。实际上,用户接收SMS本来就是免费的,但是用户发送给SP的SMS却要收取较高的费用的。而这些SP并未提示用户发送SMS的收费标准,只是标注用户接收SMS是免费的,以此来骗取用户参加。
三、以免费带收费。这种情况现在比较多见,尤其是在部分电信企业身上更多见。比如某运营商称参加其举行的某某活动可以每月获赠20元话费,于是很多用户不明就里地就参加了这个活动,但是实际上参加该活动必须要定制其为用户提供的如多方通话、七彩铃音等等多项收费业务,这些业务的月租可能远远超过20元,于是用户表面上是免了20元的话费,却要为一些根本用不上的收费服务缴纳更多的钱,这真是用孩子套狼的经典战术。
根源剖析
贪便宜心理被利用
要剖析这些“免费陷阱”的根源,恐怕要给消费者和无良SP都要打上五十大板了。
首先说说用户。很多用户从来就对“免费”二字充满着特别的兴趣,什么内容并不重要,一听是免费的,立刻两眼放光,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再说。殊不知,很多SP正是利用了用户的这些消费心理,才能让这么多用户纷纷中招。还有一些用户从来不认真看用户协议,只想着免费而不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事?这样的好事背后是什么?最后即使发现掉进了陷阱里也无可奈何。
再说说SP,自从运营商为了规范市场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之后,SP的收入大减,为了生存,它们便想出了种种的免费陷阱诱使消费者上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比如为了突破运营商的MISC平台(运营商为SP设立的计费管理平台),SP们纷纷购买手机群发器给用户发送“推广”SMS,或者采取隐藏端口号等方式,让用户即使中招也投诉无门等等。但是最狠的招数还是“免费”二字。虽然运营商时刻提醒SP要资费公开,可是SP们还是变着法儿暗示消费者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或者干脆欺骗消费者,假说免费暗中收费,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上演出现实版的守“机”待兔。
说来说去,还是这些无良SP最可恶,不过,如果大家都不去贪“免费”的小便宜,估计也不会有那么多上当受骗的故事了。
解决之道
千余家违规SP被重罚
目前,中国从事增值电信业务经营的SP企业已超过2万家,其中仅广东省内就有2400家。这当中,价格欺诈、强行扣费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去年,信息产业部开展了治理信息服务收费行为专项活动,发布了《关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通知》,出台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具体举措,尤其是提出了SP要全面执行包月类、订阅类SMS服务的“二次确认”等要求。
同时,一批违规的信息服务企业遭到严惩。去年,信息产业部在电信企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全国专项检查,共查处违规SP共680家,并对其分别作出通报批评、责令整改、行政罚款和停业整顿处罚。各基础电信企业也处理了违约SP共973家,对其分别作出停止收费、关闭业务、终止合作等处理。
经过治理,用户对SP的投诉明显下降,去年12月信息产业部受理的用户申诉比专项活动开展之初的6月份下降了27%,其中广东、浙江、福建等省的下降幅度均超过6成。
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违规SP可谓是前赴后继,违规行为也在不断花样翻新,特别是通过SMS群发或者在互联网上发布诱惑信息,诱骗用户使用信息服务并收费的问题当前比较突出。据了解,今年,信息产业部将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服务收费行为的监管力度,将通过建立不定期业务拨测制度、及时发布电信服务消费提醒、定期通报违规信息服务企业信息等手段,严肃处理各类恶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规企业。
不过这些消费陷阱就像互联网上的垃圾邮件、流氓软件一样,不可能真正被根治的,只能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强化监管,尽可能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消费环境。
当然,另一个关键还是在于用户自身,除了多了解一下SP的免费陷阱之外,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免费”的午餐不好吃,不要一听到“免费”就奋不顾身。要锻炼自己抵御“免费”诱惑的能力——要知道,无论是SP或者是运营商都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有那么多免费的服务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