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资费不断下调,单项收费渐行渐进,曾经红极一时的小灵通似乎逐步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用户数量和产量的“双降”,更让其前景颇显暗淡。今年2月,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了《2006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无线市话(小灵通)的新增用户仅为582.7万户,而自2003年以来,小灵通每年的新增用户数量都在2000万以上;其中,去年的第四季度,中国小灵通的用户数量更是首次出现了下跌,狂降了220.7万人。同时,2006年小灵通的产量连续两年出现大幅下降。根据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公布的去年前11个月的数据,去年小灵通的总产量1031.2万部,比上一年减少345.3万部,出现了25.1%的负增长,而2005年更是达到30.8%的负增长。“小灵通不会再作为主流的通信手段是毫无疑问的。”著名电信专家、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教授阚凯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曾经,小灵通被认为是促进手机资费下降的最有力推手,而现在,小灵通又反过来变成了手机资费下降后所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无论是死期猜测,还是变种猜想,小灵通的未来玄机重重。关于小灵通的讨论也开始被“时日无多”、“日薄西山”,甚至是“穷途末路”、“寿终正寝”所主导。小灵通开始“失灵” 3月2日,信息产业部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中国联通公司申请停止北京等三十省(自治区、直辖市)198/199、126/127、128/129无线寻呼服务所涉及问题”。这意味着,昔日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寻呼网络和用户群体的联通,正式退出寻呼业,曾经风光一时的寻呼业即将寿终正寝。那么,与寻呼机发展轨迹颇有相似的小灵通,是否也会踏上这条不归路?早在2003年6月,阚凯力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采访中就曾“炮轰”小灵通:小灵通将在3—5年时间内走向消亡。而2003年,正是小灵通人气狂飙并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的时候。来自易观国际和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小灵通开始进入市场到2002年底,只不过累计了1000多万的用户,而2003年一年就暴增了2350万,2004年,这个数字被刷新为2793万。当时间走到了2007年,小灵通的命运似乎印证了阚凯力的话。但是,阚凯力也不排除未来会有小部分小灵通用户存在的可能。他表示从小灵通退出主流市场到像今天寻呼机一样完全结束业务,应该还会有几年的时间,“就像汽车取代马车一样,并不是说一辆马车都没有了,但是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小灵通业务的下滑肯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IDC中国电信研究部研究主管经理鹿强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但我并不认为它会很快地消失,至少五年之内不会。”鹿强认为:首先,小灵通的用户数量非常大,这个群体的转移一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次,运营商出于投资回收期的考虑,会推出多种方式来促进消费者的使用;第三,如果小灵通在技术、质量、使用区域和价格上进一步改善的话,最后必定会留存在一些低端人群中。曾经的传奇 “我们应该骄傲地说中国是世界上小灵通发展最好的国家,小灵通在中国发展到接近一个亿的规模,足以说明它非常成功。”鹿强表示。十年前,原浙江省余杭市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和一位刚刚回国的小伙子吴鹰一起“赌”了一把,把一种叫“移动市话”(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的东西从日本引入中国,这就是“小灵通”。后来,这位同行们口中的“阿福局长”徐福新被称为中国“小灵通之父”,而吴鹰的UT斯达康更是凭借小灵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成为了世界十大上市电信商之一,并创下了连续17个季度打破华尔街预期的神话。虽然从诞生之日起,“小灵通”一直饱受争议,如没有明确身份、从未被政策所鼓励,还被指为是“落后”的“淘汰技术”等,但恰恰就是这个“异类”,却突破种种政策限制,在市场的夹缝中急速扩张,从偏远县城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小灵通都受到了热烈追捧,显示了惊人的生命力。从2002年底开始,政策层面放开使得小灵通开始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并逐渐成为主流通信工具之一。来自于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2006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无线市话(小灵通)用户总数达到9112.7万户,而同期的手机用户是4.6亿。而且,“如果没有小灵通,手机资费会下降吗?是小灵通使得中国电信服务市场更加趋于市场化,并通过竞争带来合理的价格。”鹿强表示。但阚凯力却有着不同看法。“虽然不能说手机资费下降和小灵通完全没有关系,但更多地还是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如果国资委没有禁止移动和联通之间的价格战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按照当时移动联通价格战的情形,2005年的资费就应该到达2007年的水平。”阚凯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