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角尖
随着互联网第二次高潮的来临,随着国外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的热潮,新一轮中国互联网盈利模式、发展方向的讨论在业内展开。经济观察报的文章《重塑门户》,以及互联网周刊的文章《朝阳里的迷雾》,在这些方面都作了探讨。在文章中,一些知名人物对Sohu.com的目标和业绩进行了点评,基本上是诟病声一片。然而,股神巴菲特的观点却和上述媒体不一致,他专门以SOHU做例子说,"对于中国的科技股而言,其合理价值和市场价格往往是不同步的"。张朝阳的观点和巴菲特不谋而合,"Sohu.com门户矩阵的构架,已经使Sohu.com成为国内
目前影响力最大的网站群,Sohu.com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Sohu.com现在正像一个潜在水下的航空母舰,三年之后Sohu.com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爆发。"
门户确立
什么是门户网站?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很少有人问了,搜索网上的答案,居然有一个答案是:门户网站等于自立门户,就是全部自己管理的网站。这是不对的。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初期,大约是97年或者98年开始有关于门户网站的说法和讨论,当时计算机世界之类的报刊是这样比喻的:互联网的领地就像一个大城堡,你要进入这个城堡,就要经过大门,在门口设立一个类似问讯处(导航处?),是能够让所有进入城堡的人都看得到、用得着的、必经之处。后来,门户网站的基本定义就是用户登陆互联网的第一站,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在你ie浏览器里默认的那个网址,就是你的门户网站。所以当时很流行的一个做法是,在许多网站的首页,会有一个让你收录此页为默认网页的按钮。
传统门户网站的最好例子,就是刚刚登陆中国的msn中文站--简单的导航和人流疏散功能。所谓的人流疏散功能,是指msn中文站的内容是别的网站提供的,当进入msn中文站的网民点击其内容的时候,就跑到了别的网站。与国内传统模式不一样的是,在msn中文站上提供内容的网站,要向msn中文站付费。国内以往的模式,比如新浪,是向别的媒体付费买来内容放在自己的网站上。当然,msn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它有强大的msn用户群,而其他花钱买msn中文站地盘的网站需要更多的用户。为什么网站愈要更多的用户?因为用户越多,网站的影响力才能越大,影响力大了,企业就会花钱来做广告,网站的收益就会更好。
中国互联网诞生的初期,各个网站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上网用户和内容。各个网站在"跑马圈地"的同时,也在找寻着内容建设的方向。分类导航、电子邮件、论坛社区是网站最初能够提供的功能。内容,主要来自新华社。当时新华社在各地的记者,每天会有大量的新闻汇聚到新华社,而新华社所管辖的报纸根本不能把所有的新闻刊登完毕。另外,新华社对各地的地方媒体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提供,网站就去找新华社合作,得到了最初的媒体内容。
在这段互联网启蒙的过程中,网易在电子邮箱和社区方面较为突出,新浪逐渐转变为新闻的快和全,Sohu.com却在更广泛的未上网人群中建立的影响力。当时业内流行一句话:上网的都知道新浪,不上网的都知道Sohu.com。随着上网的用户越来越多,不上网的也都上网了,所以,Sohu.com虽然在邮箱、新闻这些方面不如网易和新浪突出,依然能够稳居前三甲。
2000年4月-7月,随着新浪(4月13日)、网易(6月20日)、Sohu.com(7月12日)先后登陆纳斯达克,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的领先态势基本形成,集中在三大门户的流量和影响力开始等待爆发的时刻。
SMS来了
200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互联网发展形势开始走下坡路,尽管上网的人数还在增长,但是从纳斯达克的反应看,IT高科技企业及互联网的投资开始减少,有人说互联网的泡沫开始破灭了。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不盈利的局面持续着,来自广告的微薄收入不足以弥补各网站持续投入的花销。
2000年9月份的奥运会之前,SMS,这个手机上的新玩意开始和互联网结合。手机订阅奥运报道,成为当时最新的时尚。当时还有很多手机不能收发SMS,也没有人想到手机SMS能拯救中国互联网。2001年1月,Sohu.com正式推出无线互联网信息点播增值服务(SMS)。
2001年上半年,不盈利的门户网站开始着急了,尽管亏损越来越少,但投资人还是等不及。于是,一直免费的邮箱服务开始收费了。在这个过程中,聪明的互联网人发现,SMS除了自身价值之外,还具有代收费的功能。而且,SMS的使用人群,比上网的人群要大得多。
有了广告之外的收费模式,门户网站巨大的流量和影响力开始显现出来,订阅、铃声、测算、游戏、约会等服务模式越来越多。2002年第二季度一过,三大门户全面转向盈利。而一些没有大流量和用户的网站,没有利用SMS赚钱的基础,很多都没有熬过互联网的这个冬天,出售、关张的大有人在。这段历史,被张朝阳称作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SMS对于网站的拯救,是中国互联网独有的特色。SMS收入成为网站收入的一种模式,给中国网站制造奇迹的同时,也储存了一种危机--收费模式不能够完全自己控制。好在这个危机破灭的早,还不至于让中国的网站就此倒下。
2004年,随着SMS政策的改变、无线业务的调整,三大门户来自SMS的收入开始回落。这迫使三大门户开始找寻新的盈利增长点,网易转向了网游,Sohu.com新增了搜索引擎搜狗。
搜索崛起
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互联网的信息量就一直保持着一种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而增长。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精确可读信息,就离不开搜索引擎。中国的三大门户实际上早就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引擎,但是都没有想到要在搜索这个方向上找寻盈利模式。
1998年2月25日,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横空出世,Sohu.com品牌由此诞生
1999年2月2日新浪网推出新一代中文搜索引擎"新浪搜索"(SinaSearch)测试版
2000 年 9 月,网易正式推出了全中文搜索引擎服务。
直到有一天,当三大门户发现在ALEXA排名中,他们的身侧有了另外一个靠搜索而起的网站--Baidu.com,并也有着相当的收入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搜索引擎不光是为网民提供的一种工具,其中还蕴藏着巨大的金矿。而这个Baidu.com,就是三大门户把它养大的。三大门户从2000年起,至2003年,先后都使用了Baidu.com搜索引擎作为自己网站的搜索服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