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注:前不久,新浪资深副总裁、总编辑陈彤在一个公开场合上举了很多例子,说中国人做互联网是全球最能的。本周台湾《数位时代》发表了对新浪另外一个资深副总裁蒋显斌的专访,在美国留学、创业的蒋认为,中国互联网是学的美国的,学得比较快而已,其实社会基础是很不牢靠的。
以下为《数字时代》对蒋显斌的专访文章:
新浪是中国三大入口网站之首,流量和影响力也最大,创办人之一的蒋显斌来自台北,在硅谷创业,目前在北京开展业务。虽年仅36,这位.COM老将如何评价中国网络业的困境与出路?
《数字时代双周》 王志仁
中国市场习惯一步到位,消费者要买就买最新、最好的,而不是从便宜简单的开始。网站发展也是如此,美国那边有什么新概念出现,中国这里很快就能找到相对应的团队和公司,紧接着做同样的事。
这种喜欢尝鲜的特性,降低了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任何东西只要是新的,就能在中国找到市场。可是反过来说,这些产品和服务并不是从满足中国本地消费者需求出发,而是从外引进,使得后续在地化的工作变得很困难。
底部架空的发展
这就好比一个十二岁的天才儿童,因为聪明或很会考试,跳过许多学习摸索阶段,直接上了大学,但是进了大学才发现,很多东西根本不会,才赶紧再来补课。
美国因为社会基础设施完善,才往上发展提供网络服务的公司,例如亚马逊;但在中国是反过来,因为有庞大潜在上网人口,有概念可炒作,然后吸引资本来卡位,再发展出网络公司,最后才解决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我们等于是先透支这部分,之后再还,组织的文化、流程和能力都还没到位,却在市场推波助澜下快速膨胀,中间和底部是空的。
中国的网络公司都有这种问题,使得彼此的横向并购发展很难,都在做个别的垂直发展。美国网络产业目前发展出四棵大树,中国却是十几棵小树,而且还不断有小树苗冒出来,仍停留在买卖概念阶段。Baidu.com去年营收只有新浪的十分之一,一上市市值却是新浪两倍,投资人还是看概念。但这也有意思,在制造业里中国是世界工厂,东西做好就出口,在网络产业里美国成了世界工厂,新东西先在那边做好,中国就直接拿过来用。
简讯是中国的主流文化
在中国网络产业二次崛起中,我更看好手机上网这一块。中国的手机人口居全球之冠,许多使用行为异于其它地区,像简讯的大量使用就很特别,使用者会发简讯票选超级女声和足球比赛结果,还会把手机当电视遥控器用。简讯在美国是次文化,在中国却是主流文化。其它地区很少看到提供手机讯息服务的公司上市,但中国却已有掌上灵通(那斯达克代号LTON)和空中网(那斯达克代号KONG)两家上市,新浪目前也有六成收入来自提供手机相关服务。 随着线上购物、网络付费机制和宽频环境日趋成熟,再加上手机上网,中国网络将有第三次崛起机会,前提是组织内的文化和流程问题得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