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 阚凯力
原文标题:3G与电信业的未来
3G问题的关键是需求不足
近年来3G已经成为中国电信业争论的焦点。3G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正如原信息产业部长吴基传同志反覆强调的:“3G的发展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采用什么标准的问题,而是市场问题,即3G能否给市场带来所需要的业务。”“中国未推出3G网络的原因应该归咎于市场反应冷淡和缺乏强劲的应用。”“仅有技术而没有实实在在的应用,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盲目发展必然造成泡沫。”
吴基传同志的这些话已经有三年了,但是今天的3G市场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在国外,欧洲3G运营商80%以上的收入仍然来自语音,而99%以上的业务都可以由2G系统完成,致使3G运营商都在亏损。在国内,联通的CDMA1X在国际上就是3G系统,提供了几乎所有的3G业务,但是需求量很小,也是严重亏损。因此,就像铱星的历史教训一样,在需求不足的时候对3G大规模投资,再先进的技术也会导致经济上的灾难。
在中国,仓促推广3G尤其具有极大的危害。首先,消费者购买的不是网络,而是业务。联通公司的CDMA1X已经在中国提供了几乎所有的3G业务,但是用户严重不足,已有用户对3G业务的使用量更是微乎其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联通CDMA1X的现状已经充分说明中国市场对3G业务的需求严重不足。仅仅把CDMA1X改变为TD-SCDMA、WCDMA或CDMA2000网络,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对3G业务需求不足的现实,而需求的不足又必将带来运营商的严重亏损,这在中国电信业已经是不争的共识。
第二,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好的2G网络(GSM和CDMA),它不但在规模、质量和覆盖上远远优于西方国家,而且在频率资源上也没有形成发展的瓶颈。相比之下,日本的2G网络是与全世界不兼容的PDC系统,质量极差;而西欧等国家又面临频率短缺的困境。因此,日本和欧洲国家上3G,即使3G业务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用来填补市场对2G的需求(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但是在中国,既然3G网络的主要收入仍将来自2G网络完全可以提供的业务(尤其是话音),未来的3G运营商就必将面对2G网络的强大竞争。这样,在全世界3G运营商仍然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中国3G的盈利将更加遥遥无期,连其生存都令人堪忧。
第三,中国3G投资的主体必然是国有资产。无论是政府拨款、国有银行贷款,还是运营商自己投资,都是国有资产的投入。即使是利用外资或民营资本,也要以出让国有资产(股份)为代价,同样是国有资产的投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测算,3G在中国的投入将高达6000亿元。但是,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电信业的问题,而是农村问题,是医疗、教育、住房问题,是尽快缩小中国人口贫富差距的问题。相比之下,三峡大坝工程的投资才1000多亿;在“十五”期间的五年内,中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总投入只有76.3亿;而五年内社会贫困人口的低保资金也一共才有645亿。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为了推广中国并不急需而且必将严重亏损的3G,将要投入的这6000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全国的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对于还处于贫困状态的几千万农村人口意味着什么?这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责任问题,而是政治责任问题,是要不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负责任的原则问题。
第四,在TD-SCDMA标准的制订和研发中,中国实现了重大国际技术标准零的突破,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科研实力,锻炼了我们的科研队伍,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技术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必须大规模产业化。中国在“神六”上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比TD-SCDMA多得多,难道也一定要把“神六”产业化吗?吴基传同志曾明确讲过,TD-SCDMA是否作为中国的技术标准,是否在中国大规模使用,首先要取决于市场。我们一直反对各种“形象工程”、“业绩工程”和“标签工程”,即使TD-SCDMA是中国自己提出的技术标准,也与3G的其它二种标准一样,在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仓促推广,其结果在“创新”的名义下同样必然造成祸国殃民的恶果,这与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创新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的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跨越3G进入全IP时代
众所周知,3G技术的提出和发展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其初衷是加大2G移动通信系统的数据业务带宽,提供更好的宽带数据业务。但是,与80年代的ISDN必然被90年代的DSL、机顶合等技术取代一样,3G也已经面临被全IP的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城域网(WiMAX)取代的命运。首先,这些技术的性能都远远超过3G。例如,802.11g的Wi-Fi带宽就有54兆比,而802.16d的WiMAX则高达70兆比,都高出3G二个数量级以上。第二,因为它们完全以IP为基础,所以只需要提供网络的物理层和连接层,简单的结构使其成本更是比3G低几个数量级。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包括中国台湾在内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实现WLAN和WiMAX的覆盖,并正在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普遍趋势。
目前,一些人担心WiMAX“不成熟”,在中国目前“不具有推广价值”,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事实是,“移动”版本的802.16e标准已经确定并开始付诸实施,而“固定”版本的802.16d更是早已成熟并普及。实际上,“固定”版本只是比“移动”版本少了蜂窝间的切换,而其基站的覆盖半径有50公里。这样,即使按照覆盖半径30公里计算,每个基站的覆盖面积也有2800平方公里。换句话说,终端在这28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可以不受限制地移动,不但实现了完全的无线宽带移动通信,而且其性价比比3G不知强过多少倍。至于“微蜂窝”的WLAN,因为价格低廉,早已被大量机构、企业、商铺、以至家庭所采用,在社会上形成了大量的“热点”。在一些北欧国家,地方政府或运营商通过一些政策鼓励这些热点对社会开放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再用WiMAX或少量WLAN基站进行补充,以很少的投资实现了广大范围内的WLAN与WiMAX双模的IP无线覆盖。这种由政府或运营商主导,“全民共建”的模式完全可以供中国借鉴。
电信业正在面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