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复制中国双业务模式
杨元庆:3到5年内重回老联想赢利水平
王如晨发自上海
“这两年在美国,大部分时间只能说英文,真耗精力。”连续视察华中、西南区域后,上周五现身上海的联想董事长杨元庆,气色不错。虽然他更喜欢可以到处说中文的中国,但大部分心思显然还得放在海外。因为新联想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份额实在太小,“除了在印度的份额达到两位数之外,其他市场都是一位数。”
不过,杨元庆认为,这也正是新联想未来的增长空间。“所有的市场我们都想要,当然饭得一口一口吃。”他目前的吃法仍是,将中国本土经验复制到海外。他对联想目前关系型、交易型构成的“双业务模式”颇为自得,因为IBMPC、渠道和联想PC、渠道之间有奇妙的互补性,而且双业务模式也适合海外市场。
“我们会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去建立新模式。”杨元庆表示,新联想正全力抢滩印度等新兴市场,之后会到发达国家进行试点。他透露,联想在德国的销售增长率超过了40%,而美国市场近期也将准备开展新模式。
除了拓展双业务模式外,杨元庆还表示,联想海外战略中还有另一条腿走路——竞争力建设,主要是加强后端供应链支持,尤其是针对交易型客户,如何在当地拓展二级市场,如何布局全球生产、物流等。他透露,为加强协同效应,联想正准备将自己的IT系统拓展至全球,取代目前的IBM系统。
“这样,我们就一定能重回并购前的高盈利水平。虽然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可能需要3到5年时间。”杨元庆说,联想(中国)的最新PC市场份额已达35%。他对联想大中国区总经理陈绍鹏(陈绍鹏新闻,陈绍鹏说吧)领导的联想(中国)确实“一直很放心”,但仍将会持续不断地给其施加压力。“我相信,绍鹏不会轻松。35%之后会有更大压力。因为他必须考虑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比如除了PC外,我们是不是可以拓展到更宽的业务领域。”
闻听此言的陈绍鹏一直在微笑。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压力确实非常大。”因为中国是联想“后院”,作为本土市场负责人,联想成长越快,未来遭遇的挑战就越大。
目前,戴尔不但扩充了厦门组装基地,且开始以体验店补充它的直销,以进一步深化本土化;惠普则试图借双核平台转换的价格落差冲击联想。而宏碁已将欧洲新营销模式全面移向大陆,过去两季,它的PC全球出货增长率名列第一。同时,三大对手祭出了降价大旗,并高调宣扬中国战略。这被视为联想(中国)后院起火,真正遭遇“弃利争市”。对此,杨元庆认为这“太司空见惯”,因为竞争对手的降价,往往只是将上游零部件的降价部分,体现在终端产品上,炒作倾向更为明显。“我们不怕价格战,因为有更大的价格调整。”他透露说,今年3月,联想进行了机构重组,预计每年可省下2.5亿美元,如果要打价格战,联想完全可以拿出一半来应付威胁,另一半保持利润。
曾率领联想华南创造年度业绩增长600%的陈绍鹏表示,他信心“还是蛮足的”。因为一方面,联想国际化给中国本土注入一个很好的全球化平台,另一方面联想(中国)毕竟有非常明显的领先优势。
陈绍鹏未谈及新业务拓展,事实上,目前联想早已不是纯粹的PC类公司。今年8月,它的手机业务已蹿升为本土市场第一。此外联想也已成为移动存储、闪联等新领域的领先企业。
TechWeb注:联想国际化路线先“啃”新兴市场
下午2点整,杨元庆率领联想集团副总裁李岚、中国区总裁陈绍鹏等一干联想高管出现在上海的媒体沟通会上,应对公众的集体发问。
“价格战,我们不惧怕也不挑起”
东方早报:听联想的员工讲,您这次来上海心情很不错,是不是联想一年的国际化给了您更多的自信?
杨元庆: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可以和大家用中文沟通,这是给我自信最大的地方。你要知道,实际上我现在大多数时间都在听英文、讲英文。对我来说,虽然现在比一年多以前好多了,但是英文要更费精力,听一天英文、讲一天英文耗费的精力,是我们现在这样耗费精力的三到四倍。我们现在国际上的会议天天都用英文。
东方早报:现在像Intel这类的高科技企业也沦为制造企业了,整个IT行业现在看起来更像制造行业,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杨元庆:我也不认同你所讲的IT企业现在就是生产产品的了。我们仍然认为IT行业还有很多创新的空间,所以这也是联想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创新型企业的原因,我们还会大力的投资在创新方面,我们还是要用自己创新性的技术和产品,来区隔我们的竞争对手,这是我们的竞争战略。
东方早报:现在PC行业利润很薄,像戴尔这类的企业一直都把竞争力押在产品价格上,这对联想有没有压力?
杨元庆:我们不怕价格竞争,因为我们是更有效率的企业,我们是业务模式更有优势的企业。另一方面,我们并不喜欢我们的竞争仅仅在价格上,我们是希望通过自己创新,通过技术性的区隔,使得我们不同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东方早报:您说联想不怕价格战,但是目前一个现实是,电脑的价格战不断上演,这种状况对联想的利润有没有影响?
杨元庆:你不要轻信竞争对手所有的价格战,往往他们所谓的降价,只不过是把上游供应商降价的部分,体现在他们新的定价策略上,所以我们不炒作价格战,不炒作降价,这是行业中太司空见惯的事情。
我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的竞争对手,要比拼降价的话,我们比他们更有降价的空间。我们今年3月份做了一次机构重组的工作,预计每年可以省下2.5亿美元的开销,差不多就是两个百分点,如果要打价格战的话,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半拉出来应付可能遇到的竞争,另外一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改善我们的利润。
而且即使这样,我们今年联想全球费用率的水平,跟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比起来还是高的。当然高是不好的,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有更大改善的空间,我们就会有更大应对价格战的空间,所以我们并不惧怕价格战,但是我们绝不挑起价格战。
“联想已是地道的跨国公司”
东方早报:您认为联想现在是一家真正国际化的公司了吗?
杨元庆:我认为我们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我们现在在66个国家有我们的办公室,没有办公室的,我们也通过代理在做业务。我们的研发中心在日本、在美国、在中国都有;我们在匈牙利、在捷克、在美国都有生产基地,难道这还不是地道的国际化公司吗?
我们的管理团队更加国际化,不仅仅有中国人、美国人、还有印度人、澳大利亚人和荷兰人;我们的董事会12名成员中,有5名美国人、3名Hong Kong人和4名中国大陆人,难道这些还不够国际化吗?我们是彻头彻尾的国际化公司。
当然我觉得我们现在还不能说是非常成功的国际化公司,这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我想当我们回到联想收购IBM前的盈利水平,这时候我们就是一家成功的国际化公司,而且是源自于中国的国际化公司。
东方早报:联想在中国业务做得很好,但是在其他海外市场业绩都不怎么突出,下一步如何在其他海外市场尽心业务拓展?
杨元庆:的确,我们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份额很小,大概只有在印度份额达到了两位数,其他市场都是一位数,但那也意味着这些都是我们增长的空间。
所有的市场我们都想要,当然了饭得一口一口地吃,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会先向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投入,然后再到发达国家找一些试点,比如说我们现在在欧洲就选择了德国,在美国我们也准备在近期开展,在东南亚我们也会很快地开展我们更多的业务。
“本行业的人才更好”
东方早报:联想前段时间从竞争对手挖了多位高管加盟,这是不是意味着联想未来的国际化人才策略就是空降高管?
杨元庆:我们指导思想是希望在这个行业中建立最强有力的管理团队,我们希望吸引这个行业中最优秀的人才。而且我们觉得在这个行业的人才上手起来更快,因为我们的行业和其他的行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这个行业利润率最低,竞争最激烈,变化最快。
其他行业的人到我们这个行业,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所以我们觉得本行业的人才更加好,尤其对于那些成功的高管,他们必然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带到我们的企业里来,而且通过这些人到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对联想的价值和作用都是重大的,也得到了我们团队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