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楼主
姜奇平:若是注定的劫难Web2.0的n种死法
网友【老编】 2007-03-22 10:45:02 分享在【时代发展的印记】版块    1    1
如果命中注定Web2.0要遭受劫难,到今天一部分网民应该可以猜想出“Web2.0的n种死法”。当初打着“网民原创”、“取代门户”口号,拷贝美国Web2.0应用模式的中国网站,现如今个个愁眉苦脸甚至估价转手。部分财力雄厚的互联网公司则准备屯粮过冬,避避风头,三年五载之后再做打算。

“Web2.0之死”是互联网领域的杞人忧天,还是新应用模式在中国的早产?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股“泡沫”味浓重的Web2.0浪潮吧。

先驱Flickr被“秒杀”

到今天,相信很多网友都不需要查阅Web2.0的定义,就已经明白它究竟为何物。这就是互联网吸引人的一点: 你可以先去体验你所不知道的网络应用,然后再给它一个极具个性化的诠释。

当网民首先接触Blog的时候,以为Web2.0就是Blog在中国的嫁接,也就是所谓的“博客”。事实当然不是这样。而且更为可悲之处在于: 一方面博客在中国网民部落内家喻户晓,另一方面Web2.0的先驱Flickr早已经被“秒杀”。

Flickr提供免费及付费数字照片储存、分享方案的在线服务,也提供网络社群平台。除了有许多使用者在Flickr上分享他们的私人照片,Flickr通过其创新的在线社群工具,能够将照片标上标签(Tag)并且以此方式浏览。Tag是元资料(Metadata)的一种格式,便于搜寻者很快地找到想要的相片。

Flickr是由一对夫妻搭档创办的Ludicorp公司所开发设计的,这家公司于200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设立,2004年2月正式发表Flickr网站。之后的一年,Google和Yahoo!都提出了与其合作的意向,他们甚至每个星期都收到五六家风险投资机构的信函。2005年3月,Yahoo!公司收购了Ludicorp公司和Flickr。在6月28日那天,所有的数据都从原本位于加拿大的服务器迁入美国。

由于Flickr有别于美国Yahoo!传统的资讯门户模式,所以一般业内认为Flickr是Web 2.0应用方式的绝佳例子。但Flickr的软件架构也许更值得关注,Flickr这个平台包括PHP(用于核心程序逻辑)、Smarty模块引擎、PEAR(用于XML和电子邮件)、Perl(用来控制)、ImageMagick(用于影像处理)、MySQL 4.0、Java(用于节点服务)、Apache Web Server 2和Macromedia Flash技术。

因为Flickr使用了CGI(以.gne为扩展名)、MySQL作为服务核心,配合使用客户端AJAX技术,所以达到了传统在线相簿所没有的高互动性,使用者可通过一般操作系统和支持JavaScript的网页浏览器,在线实时操作Flickr。此外,Flickr被普遍认为是有效使用分众分类法(Floksonomy)的典范,也是第一个使用标签云(Tag Cloud)的网站。

言至此,相信不少人或许已经明白Web2.0的先驱为什么是做图片分享的Flickr,而不是自己天天在网上涂鸦的博客了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Yahoo!大手笔“秒杀”Flickr,是风险投资市场复苏的一个前兆。

据知情人士透露,Yahoo!收购Flickr金额超过了3000万美元,不久Yahoo!又斥资3000多万美元收购了做书签分享的Del.icio.us网站。此前处于.com泡沫期时,风险投资市场一直在萎缩,导致很多基金的投资回报面临巨大压力,Web2.0正好迎合了风险投资市场反弹的千载良机,这才有了今后更多Web2.0网站与风险投资尔虞我诈的精彩演绎。

Blog遭遇东方洗礼

在体验Web2.0的图片、书签等网络分享时,不管是后台的AJAX技术,还是前台新奇的视觉冲击,似乎都无愧于Web2.0的大帽子。但分析Web2.0显然绕不开另一个名词Blog,这个代表中国特色的Web2.0应用,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博客。

首先需要纠正国内不少网友的误解,Blog并不是一个新鲜时髦的概念。9年前Jorn Barger已经提出“博客”这个名称。中文“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简称,Weblog其实是Web和Log的组合词。Web代指互联网,Log的原义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合起来理解,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

很明显,博客的历史悠久甚至超过国内的资深门户网站新浪和Sohu.com,所以当方兴东把Bolg的概念嫁接到中国,并表示将代替传统的门户地位时,陈彤和张朝阳都对此嗤之以鼻。

Blog在美国和欧洲并不盛行,外国人不喜欢通过写网络日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所以Blog近10年来一直处于互联网的边缘地带。但是在中国,它因为新浪的“名人博客”而名声大噪。

“美国社会缔造了形式各样的明星,但绝不会众多明星聚在某个网站写网络日志。名人博客是对Blog概念的改写,或者说是Blog在太平洋彼岸遭遇了东方文化的洗礼。”一位曾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朋友向记者表示,中国人表达自己思想的途径太闭塞,以至于在互联网上也必须去访问量最大的新浪开博客。

在方兴东苦心经营博客网3年之后,拥有数千万网民基础的门户发动了“反击”。2005年底新浪借名人博客、Sohu.com借IT博客全面发力,绝大多数博客“倒戈”,博客网迅速被湮没了。

“可笑的是,当时门户所提供的Blog服务几乎毫无技术可言。中国的Web2.0在传统门户面前轻如鸿毛,既然大家都是忽悠,一比较就分出高下了。”一位从事网站建设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没有技术和产品的互联网公司是经不起大风大浪的,这也是中国的Web2.0网站和国外的显著区别之一。

自2005年博客网获得千万美元风险投资之后,国内一下子涌现出19家博客服务提供商(简称BSP),但到2006年数百万博客人群分拨站队,新浪名人博客、Sohu.com IT博客、和讯财经博客以及MSN日志各就其位。“写的写,看的看,广告商却并不认可。”网友的一句调侃正中中国博客网站的“七寸”。

其实,撇开Web2.0的光环,今天的博客就是一个网页,按日期排列着一些零散的涂鸦日记。网络日志如果妄想靠广告生存,那么新浪、Sohu.com可以轻松地打败任何挑战者,因为门户立足的基础就是在线广告。国外Blogger和Weblogs Inc等纯Blog网站最终走投无路被兼并的前车之鉴都在证明,博客好比是人们茶余饭后散步的后花园,人多了反而会踩坏草坪,挂块广告牌意义也不大。

视频分享同门相残

与网络日志的Blog模式比较类似,Web2.0新涌现的视频分享VideoShare模式在诞生初期也几乎毫无技术可言,盈利模式杳无踪迹,而且还要经受网络带宽的考验。

“YouTube每个月的流量是1亿次的点播、100G的带宽。如果给网通和电信交带宽钱一个月要多少?2000万元!” 国内做视频搜索的影立驰最近也推出了TVix.cn视频分享平台,但影立驰总裁吴波向记者承认,中国不可能出现第二个YouTube,广告收入付带宽月租费都不够。

据分析人士预测,新浪的带宽是15G,但提供视频服务的带宽至少是文字浏览的100倍。假如新浪在名人博客之后考虑添加视频分享这种Web2.0服务,满足目前数千万新浪网民的点播需求,新浪每个月的开支不少于3亿元。显然国内的门户网站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新涌现出来的150多家视频分享网站也只能赔本赚吆喝。

视频分享与网络日志相比还有一个致命的瓶颈——内容同质化。据记者调查,国内几十家视频网站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气和视频上传率,只能把有限的一部分短片互相拷贝,缺乏新意和持续竞争力。

目前YouTube每天保持有近万部短片上传,占据了全球约七成市场,即使Microsoft和Yahoo!等后来者杀入视频分享领域,也落得“粥少僧多”的窘境。加上绝大多数网民上传的视频质量不高,缺乏影视娱乐界明星的捧场,广告商和风险投资人士对此都兴致不高。

显然单一的视频分享服务不能形成规模化的网站矩阵,目前视频搜索技术也遇到了很大的技术瓶颈,所以不管是150个网站还是更多的同类视频网站,都不足以与YouTube竞争。在Google以16.5亿美元把YouTube招至麾下之后,很多人需要考虑的是,在Google的阴影下如何生存?这个问题近两年已经让Microsoft和Yahoo!寝食难安。

常言道,王者入局,宵小散去。即便是勇士大侠,没有倚天剑或屠龙刀,也过不得这个江湖。扯下Web2.0的皮,视频分享不过是做成Flash等网络格式的视频点播,这一点和“博客只是一个网页”如出一辙。

也许有一天P2P技术可以解决网络视频带宽的瓶颈,只可惜这种带有网络发展趋势的Web2.0应用模式,在技术尚未成熟、价值尚未凸显之前已经被互联网巨鳄吞下,剩下的网站估计大多数都经不起同门相残而渐渐夭折。

Web2.0正走入迷途

虽然Web2.0并不是技术标准,也不是固定的某个网站所提倡的模式,但已经加入和正准备加入Web2.0队伍的网站现在肯定非常困惑。单个Web2.0创意能否真正吸引千万网民来浏览?假如数千万网民都来看热闹,AJAX技术构建的Web2.0网站能否支撑?运作模式成型之后,商业模式从何而来?

毋庸置疑,学习Google是一条捷径,因为创始人佩奇和布林的草根创业神话可以作为参考。但是,Google从不去Web2.0处“报到”,除了天才工程师的创新,更多的是闪电式的并购,幼小的Web2.0互联网公司只得对其退避三舍。一方面是因为Google崛起的基础是雄厚的网络技术,另一方面是Google上市后聚敛了上千亿美元的资金,几乎无人能敌。

如果Google涉足某种互联网新应用,Web2.0是否该选择放弃?在线日历分享领域的“Kiko之死”也许就是一个佐证。其创始人2006年3月最终选择停止研发并在eBay上销售软件源代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Google Calendar截图的泄漏,所有人都立刻意识到Google将进入在线日历分享市场,推出新的网络服务。

在图片、日志、视频等Information分享之外,社会关系网络服务(简称SNS)模式的发展似乎也已经“面目全非”。SNS提倡的“六度理论”已经几乎没人去遵守,加入SNS网站的人群也由商务人士变成了20岁上下的年轻时尚人士。

在美国,MySpace尚未呈现垄断趋势之前,默多克领导的新闻集团就以5.8亿美元收入囊中。在韩国,Cyworld凭借部落和圈子的文化,占据了绝大多数青年人的虚拟空间。真正的SNS似乎只有德国的openBC仍在苦心经营,目前已经支持16种语言版本并聚集了150万商务白领人群。而在中国,众多SNS网站诞生之初就充斥着色情图片和视频裸聊等违法网络行径。

从国内外Web2.0网站的发展来看,美国是技术驱动最明显的市场之一,Flickr、Blogger、YouTube和MySapce等Web2.0模式最成型的网站已经可以代表各种模式的最高阶段,但结局都是被互联网巨头和大财团收购。中国市场更加侧重复制硅谷模式,然后互相炒作概念骗取风险投资的注资,结局自然不妙。

笔者相信Web2.0目前正走入迷途。一方面,技术积累和应用创新需要时间和实践,并非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Web2.0的模式是否该被应用于商业领域?Web2.0网站的商业模式除了在线广告能否有突破?也许惟一的出路就是被大公司所收购,而实际上目前很多人就是冲着卖钱才办网站的。

Web2.0并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太多人耕耘就成了沙漠。Web2.0创业的浪潮太高就会有泡沫,破灭恐怕也是迟早的事情。

评论Web2.0请和商业化保持距离

Web2.0这一路走得实在坎坷,以至于我都不忍心再给新诞生的Web2.0模式戴上“商业化”的金刚圈,说不准哪天风险投资一念紧箍咒它就消失了。作为一个网民,我更希望Web2.0会走上艺术化的道路,“商业化”这种字眼,请离Web2.0远点!

如果Web2.0要标榜“互动”,那么身边的人都跑过来打招呼,你不觉得别扭吗?如果Web2.0要提倡“分享”,那么把自己的东西和所有人共用,你不觉得恶心吗?写点心情感悟、发点生活照片给为数不多的死党密友看看不是更好?商业化不是万金油,太商业化运作的东西往往显得很俗气。

国内有一部分网友喜欢自欺欺人,以为中国的互联网和世界是同步的,硅谷诞生的新模式一个礼拜之后国内就会出现。但是拷贝和创意是两个层次的概念,能给你拷贝的只是死的框架。Web2.0的应用环境能复制吗?版权的概念深入人心了吗?网上支付的模式成熟了吗?事实表明,互联网产业在中国仍然是边缘产业,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加起来还不如人家一个Google。

毋庸置疑,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Web2.0在传统门户网站眼里只是一种额外服务吸引人气和流量,在风险投资看来只是投机倒把的工具骗取钱财,在普通网民心中可能就是流氓软件+黄色图片+网站炒作。那么Web2.0为什么还要去傍大款?Web2.0干嘛不洁身自好?

回过头来想想,Web2.0的这些新东西如果不去和商业化靠边,不去口水炒作凑热闹,积累一些技术、沉淀一些带有艺术色彩的精华,Web2.0真的是个好东西,譬如Wiki(电子版的百科全书)。当然,Web2.0也可能命中注定就是给互联网巨鳄当“点心”一口吃下的,譬如YouTube,被收购之际也就是被发现价值之时。(文/朱泉峰)

链接一

有不少人以为“Web 2.0”是一个技术的标准,其实这是个美丽的误会,因为Web 2.0只是一个用来阐述技术转变的术语。这个术语是由O' 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和 MediaLive的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上提出来的。

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处于复兴时期,有着不断改变的规则和不断演化的商业模式。而Dougherty则是举例说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则是Web 2.0; Ofoto是Web 1.0,Flickr 则是Web 2.0”,而不是给出确切的定义和提出一个商业前景。同时O' 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 在2004年10月启动了第一个Web 2.0大会。第二次的年会已在2005年10月举办。

链接二

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当时的资讯科技发展走错了方向,因为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里的“Information(信息)”,而不是“Technology(科技)”。若然单单着重技术层面而忽略了资讯的话,就只是一具空的躯壳,不能使社会增值。

而Web 2.0很明显是通过参与者的互动: 不论是提供内容、为内容索引或评分,都能够使他们所使用的平台增值。通过参与者的互动,好的产品或资讯本着它的口碑,从一小撮使用者扩展到一大帮人,一但超过了临界质量,就会“像病毒一样广泛留传”(葛拉威尔,2002)。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这家伙浪费了“黄金广告位”,啥也没签!
大家都在看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1   2007-03-22 10:45:02  回复

回复/评论:姜奇平:若是注定的劫难Web2.0的n种死法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精华推荐
  1. 全面盘点:加州大学的9大分校
  2. 中美关税战的最佳写实作品~乌合麒麟发布《就不跪》
  3. 中国的中产家庭,送孩子赴美留学就是鸡肋之举?
  4. 美国人在凌晨三点排队,不为苹果手机… 竟然是为中国毛绒玩具“拉布布”?
  5. 马斯克的丑闻?和多名女性有染,有上百个孩子?
  6. 美国“大规模”取消国际留学生的签证
  7. 华尔街“教父”空降北京,李嘉诚的“228亿美元交易”突遭截胡
  8. Google决定终止开源Android啦?
  9. 华人科学家再次遭遇系统性排查,75%留美学者“萌生去意”!
  10. 这位美国年轻人在中国玩儿一圈,浪费掉美国政府的16亿美金?
  11. 中美博弈2.0了?川普政府“百日执政”,撤回对华善意!
  12. 美国驻华大使馆:“赴美生子”一律拒签
  13. 川普总统:在未来几周内开始发放“金卡签证”
  14. 遭遇无故吊销学签,藤校的中国留学生起诉且赢了🇺🇸国土安全部!
  15. 关于“跨国婚姻”婚姻绿卡,给配偶申请绿卡的各种细节问题!
  16. 美国《时代》周刊:DeepSeek【梁文锋】
  17. 2025年,必须认识的一个英文单词 ~ tariff
  18. 川普关税政策可能导致意外后果
  19. 童工可以合法夜班了?
  20. 成也“马老板”,败也“马部长”?关于伊隆·马斯克的现状
  21. 台湾政府:一场误会呀
  22. BBC:在川普政府的关税打击下,为何中国不低头?
  23. 全球研究机构top10盘点:中国9家,美国1家
  24. 在量子世界“玩儿游戏”?物理学家展示了量子计算机的新前景
  25. 百万民众“上街游行”抗议川普政府的百天?
  26. 中方意识到谈判时机已至?迅速派出“王牌代表应邀”和美国财长会面了
  27. 美国华人在近期出入境美国,绿卡和签证的持有者须知!
  28. 盘点美国最繁华的城市 top10
  29. 哪些关键技术决定了如今大模型格局?Google的首席科学家“万字演讲”回顾AI发展的十年
  30. 这小伙年仅25岁,已经是百亿美金公司的创始CEO了!
  31. 瞄准美国公民了?川普总统的“驱逐行动”在变本加厉
  32. 美国小伙儿在武当山修行十余年,终于获得“中国绿卡”了!
  33. 独自搭乘美国硬座火车,52小时横穿美国!
  34. 【读懂AI Agent】MetaGPT、Mila、斯坦福、耶鲁、谷歌的合作论文
  35. 中国“不陪川普玩”了… 从此不理会美方闹剧!
  36. 关税战持续了96小时… 突然大反攻?

美国动态 美果搜索

Your IP: 52.14.216.203, 2025-05-07 13:00:24

Processed in 0.08778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已有0次打赏
(1) 分享
分享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