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楼主
Microsoft副总裁张亚勤:超媒体大融合是必然趋势
网友【老编】 2007-03-22 10:45:02 分享在【时代发展的印记】版块    1    1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创新源泉和人才源泉,张亚勤执掌的Microsoft中国研发集团酝酿出“智造中国”的蓝图

采访=王鹏越 许凤婷 撰文=许凤婷

少年大学生、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Microsoft中国研发集团总裁,拥有一系列传奇头衔的张亚勤似乎总是面带微笑。“我希望Microsoft中国将来能自己研发出像Vista那样的产品,”2月2日,就在Microsoft向消费市场发布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的第三天,张亚勤在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对记者说出了他执掌Microsoft中国研发集团以来心中的梦想,“现在还不行,但是在未来五年内还是很有希望达成”。

1998年,当张亚勤在美国接到Kai-Fu Lee(时任Microsoft中国研究院院长)邀请他加盟Microsoft的越洋长途时,或许连他本人也没有想到,中国会在10年之后成为世界软件业的“人才源泉”。在与Kai-Fu Lee通话之后没过几天,张亚勤就飞到了北京。他没有和Microsoft谈任何条件,“到中国去工作一段时间”,成为他加盟Microsoft的最主要的理由。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张亚勤这样评价自己。然而他在Microsoft研究院的同事却认为他“思路极快,而且逻辑性很强”,以至于和他讨论时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对此记者也深有体会。

采访结束时正值研究院庆祝新年的联欢会散场,Microsoft研发集团的楼道里挤满了年轻的研究员,他们有的人带着厚厚的近视眼镜,有的人为了联欢会破天荒穿上了西服,有的人眉飞色舞,有的人独自沉思,这些人拥有的,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或许我们每天使用的中文输入法,或是Office中的某项功能就是他们其中某人的杰作。张亚勤走到他们中间,和他们说笑着。目前,由张亚勤带领的Microsoft中国研发集团,一共拥有1200名正式研究人员,1500名聘约人员,而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扩大至3000名全职人员,加上5到6千名聘约人员的规模。

张亚勤评价自己“不是特别有计划的一个人”,然而,一个“智造中国”的伟大计划正在他的规划中诞生。

我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

Q:我们了解到,Microsoft会通过“导师制度”帮助员工提升能力,而你的导师之一是比尔·盖茨,他给你的最大帮助是什么?

A:我和比尔成为“师徒”有两年多了。我从他那儿学到的最有用的是一种方法,就是简化问题的方法,每次我进他的办公室,都带着很多问题,但他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抽象出来,他也没有给我答案,但是我出来之后思路变得很清晰。我认为领导最重要的是简化和抽象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中国的问题上,三年前Microsoft在中国有很多挑战,但他用四五句话就把问题总结出来,而且找到了症结,听他讲话就像行云流水一样。盖茨是很理性的,逻辑性很强的人,跟他对话可以感觉到与高智商的碰撞。

Q:你对自己的评价呢?你认为自己是偏向理性还是感性?

我这个人比较感性,比较随机,也比较喜欢冒险,我不是特别有计划的一个人。我到美国上学,联系得差不多就动身了,到了华盛顿以后,发现没有人接我,学校也没有我的记录,当然幸运的是后来的结果都很好。我每次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喜欢租一辆车到处走,从来不带地图,也不管停在什么地方,我只要知道时间,几点前回到什么地方就可以了,但是我从来不会去规划。我觉得人活得潇洒点比较好,已经很辛苦了,不要去做太多的计划。我相信生活是由更多的偶然组成,有更多的不预测性才是精彩的。如果现在能看到20年后的我,我觉得很悲伤,不过我能看到60年后的我(大笑)。其实我回国后希望有更多的惊喜,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Q:你心中是否有一个目标,一直想要达成?或者说你认为未来需要迎接的挑战是什么?

A:其实我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还是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的。1999年初和开复一起回来创办Microsoft中国研究院,当时我很清楚,我们就是要从零做起,把它变成一个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实验室。我的下一步目标是,让人们以后能想起来,曾经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或产品,是由Microsoft中国的研发团队做的,而亚勤是其中一分子。我希望能推出一个大的产品系列,像Windows Vista一样的。我们是否可以做出一个类似于Windows Vista或Win CE的产品?现在还不行,但三、五年后我想是可能的。怎么达到这一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们有远景目标,也有计划,但并不是每天都在做计划。工作和人生的选择不一样,工作必须要有一个目标,不仅要自己很清楚,而且要告诉你的员工和老板,告诉用户,你的远景、计划和战略是什么,并且要很清楚地把它表述出来。

Q:你个人一共拥有多少项专利?你认为在这些专利中最有价值的发明是什么?

A:我拥有60个美国的专利,现在还有一些在申请过程中,我早期的专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视频压缩;第二是在移动通讯方面,我在1990年做了一个课题,怎样在CDMA和TDMA上面传输多媒体信息,主要是图像和视频,当时人们认为我在开玩笑,当时在这些网络上话都讲不清楚,就开始考虑传输视频,但是现在这些都成为了现实;第三是在网络多媒体方面,如视频的P2P。

有一天我的女儿问我,Dad,你的工作太容易了,每天上上网,写写E-mail就能挣那么多钱?我长大以后也要写E-mail。后来我对她说,你在家里随便看一样东西,都有Dad的贡献。看电视,HDTV、DVD里面有Dad的贡献;用电脑,Windows里面有Dad的贡献;打电话,里面也有Dad的贡献。这些都做到以后再写E-mail吧。

Q:从少年大学生到Microsoft中国研发集团总裁,你的经历似乎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你的成长过程以及职业生涯中,谁对你带来的影响最深?

A: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应该是外婆,我的父亲在我5岁时去世了,我母亲比较忙,所以经常在外婆身边,她对我影响很大,我模糊地记得在三四岁时很喜欢看连环画,外婆跟我讲,如果你自己识字的话,就不用别人给你讲了,那是我第一次觉得知识很重要。我外婆一直让我对学习和知识充满兴趣,而且她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塑造了我的很多观点。

另外有一件事和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现在想起来仍然很感动。1985年我去美国时住在华盛顿北边,每天上学要途经白宫、国会大厦等历史建筑,那时候我比较好奇——我天生比较好奇——喜欢到处看看。我在白宫前见到一个女人,大概二、三十岁的样子,坐在那里举着一个牌子,反对核战争,当时每天上学都能看到她。当我2002年再回去的时候,她还坐在那儿,看上去已经像50多岁的样子,我已经认不她出来了,但看到她还举着同样的牌子。她对自己相信的事情的执著,让我很感动。

走向中国智造

Q:在公众心目中,Microsoft的研发部门过去比较低调,但是随着Microsoft对中国研发越来越重视,Microsoft研发集团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公众影响力。如何看待这样的转变?

A:过去大家对研究谈得比较多,产品开发相对关注比较少。8年前Microsoft中国研究院成立,纯粹是做基础研究,核心产品的开发是从3年前成立Microsoft亚洲工程院开始,现在所做的不仅是本地化、汉化和测试,还从事许多核心的、战略性的、长期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孵化。1年前,Microsoft把在中国的各研发机构整合在一起成立了Microsoft中国研发集团,把范围扩大了,并且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产品开发、产业合作的比较完整的研发链条。

Microsoft在中国的研发人数也增加了很多,一开始只有开复和我等三四个人,2003年底我离开时有200人,去年回来时600人,现在已经有了1300名全职员工,1500名聘约员工。

此外很重要的是,我们和产业的合作也多了,去年集团成立了一个战略合作部,和产业、政府、企业加深了软件外包、专利技术授权、战略投资以及各种产品方面的合作。我认为现在做的事情更具战略意义,早期我们有很多不同机构,现在更清晰地形成了长期、完整的战略。

Q:提到Microsoft的全球化战略,其结构大致是什么样的?

A:首先,Microsoft目前的7万员工,一大半来自于美国之外,我们500亿美元的收入也有一半来自美国之外。Microsoft的全球化战略包括全球化的市场战略、技术产品战略和人才战略,这是大前提。其次,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尤其是过去十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成为世界创新的源泉、人才源泉,所以很显然Microsoft中国会成为Microsoft全球战略中的核心部分。第三,Microsoft要把中国研发集团打造成美国以外的最大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基地。规模方面的初步计划,是在未来三到五年达到3000名全职人员,再加上5到6千聘约人员的规模,可以说是外企在中国的研发机构中投入最大的。Microsoft中国研发集团所选择产品研发的方向,将是针对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当然也面向全球市场。

现在我们确定了五大方向:移动通讯和嵌入式系统、互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数字娱乐、服务器和工具、以及新兴市场。这五个方面都反映了Microsoft全球的需要,体现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方向和用户需求,以及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我们总结出来的核心思想是“中国智造,慧及全球”,这句话以后会成为Microsoft中国研发集团的一个标签。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创新,或者更广泛的外企的研发和创新,是中国整体自主创新很重要的一部分,Microsoft的战略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合作和双赢,不仅仅是自己成功,而且要和产业合作、共同创新。

Q:在上述五点战略方向中,是否有侧重点?

A:并没有清晰的侧重,五点都很重要。当然,投入的绝对数量不一定会平均,比如对互联网会投入多一些,但并不代表我们认为互联网比移动更重要。而且,互联网发展和移动通讯也有关系,新兴市场方面也会和其他有重复。

Q:前四个方向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新兴市场的概念比较笼统,能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A:举一个和移动有关的例子。在中国,PC的数量远远少于电视和手机,人们用的最多的是电视、第二是手机,接下来才是PC。手机越来越智能化,今天手机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几年前的笔记本电脑实际上是一样的。所以手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也是计算、控制、娱乐的平台。现在我们做的一个项目是,让人们通过手机上的蓝牙或WiFi连接到电视机,把电视机用作显示器,还可以接上无线键盘。这等于完全用手机代替电脑,在买第一台电脑之前就拥有一台具有计算能力的手机,它的功能未必像PC一样强大,但是可以上网、听音乐、看视频、写Email,用Word,用于教育等等,当然也可以打电话,所以我们叫它Fone+。这是针对新兴市场的产品,我们希望造价不会超过1000元人民币。这个产品的样机已经做出来了,但是否真正投入市场,投到哪个市场,是否要大规模生产,怎样生产,这些问题再过几个月会有更详细的消息。我们不做硬件,都是OEM,现在已经和几家厂商在谈,它们都很有兴趣。

Q:你说自己是个喜欢冒险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研发就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活动,在你的工作中如何管理研发的风险?

A:针对不同的研发职能和阶段,对风险与创新的管理也不同。在基础研究领域,我们强调“鼓励创新、允许失败”,选择课题时,鼓励员工去开掘那种难度大、风险高但可能给公司、给用户带来巨大利益的项目,因此更多的是要对他们说Yes,Yes,Yes;而对技术和产品孵化部门则要提高项目准确度,减小风险;到了产品研发,就不允许失败,而是倾向于精确度高的项目,因而更多的要对员工说No,No,No。

我曾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芕·芇≥α)的两个变量分别代表研发项目目标的风险度和准确度,所得出的乘积便是机构或团队发展的速度。Microsoft中国研发集团旗下不同职能的机构,会根据其自身的业务特点需要,在发展速度与风险度之间权衡一个最佳点。

创新在于革自己的命

Q:目前几乎所有公司都在谈创新,过去的创新更多是基于技术,现在有很多创新是基于对自己的定位,或者基于用户需求。从研发的角度,你如何看待Microsoft的创新?

A:创新其实不一定完全是技术创新,而是多维的,有技术创新,有市场、经营模式创新,也有文化创新,好的公司应该把各种创新融合起来。其实每个公司都不太一样,Microsoft和Intel更多的是技术和生态环境的创新,通过创造一个生态环境,实现产业链的创新;苹果则很酷,拥有很好的体验和用户界面;Google有着很好的经营模式,把广告和搜索联系起来,并且把它变成主流。对Microsoft而言,创新是公司生存之本,因为我们的经营模式是做平台,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是上一个版本的软件。一个软件卖出去,用户有永久的使用权,他们可以选择不买新软件,我们必须要提供很好的价值,能帮助用户提高生产力或娱乐体验。所以我们最大的挑战动力,在于革自己的命,要勇于否定自己。

Q:虽然说Microsoft认为自己才是最强大的对手,但是在每一个市场上仍会遇到很多竞争者,你如何看待Microsoft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交锋?

A:我们身处高科技领域,竞争很重要,但是竞争是否每次要赢?是否能用不同的方式看待竞争?我认为竞争和合作是一个共同体,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段,再大的对手其实都有可能是合作伙伴,重要的是找到双赢的办法。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我认为竞争最高的境界是合作。

例如,我们在做PDA时,一直认为Palm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但后来通过多次共赢的合作和谈判,Palm变成了我们最大的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它们采用了我们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Palm有许多需求,原来我们的系统不支持,我们为此做了很大改进。一定要大家合作才对双方有好处。

Q:现在IT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传统的大公司会被新生力量超越,但有的公司会坚持自身不变的慢元素,Microsoft一直坚持的核心元素是什么?

A:Microsoft为什么到今天还有强大的创新力?是因为有一个很大的商业发动机,那就是它的文化里面最重要的一点——不断否定、更新自己。Microsoft成立三十年,其实每五年都做一次大的战略反思、调整。

我们认为PC正在走向PC+的时代,PC不仅指的是台式机或笔记本,而是进入了手机、电视、汽车,有电的地方都有计算,有计算的地方都有智能,有智能的地方都能上网,这样形成了PC+。另外一个趋势是PC3,也就是个人计算、个人通讯和个人控制(Personal Computing、Personal Communication、Personal Control)。可以看到,Microsoft“个人计算”的根已经扩展到新的世界,盖茨把它称之为“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现在Microsoft的平台、软件、硬件和服务都是基于这个理念。

Microsoft现在比起几年前好多了,Microsoft在最辉煌的时候反而让人很担心,当时Microsoft主要靠Windows和Office两个旗舰产品赢利,那是最应该担心的时候。后来进入服务器业务,从0做到了60%的市场份额,现在服务器的收入已经超过了Windows和Office。Microsoft后来又进入两个领域,一是娱乐,包括Xbox、手机、移动、IPTV和机顶盒等产品;另一个是互联网。 MSN在很多方面是领先的,例如email、IM、社区都比较领先。在搜索方面我们犯了一些战略上的错误,Microsoft有一些自己研发的技术,却没有把它推入互联网,结果是别的公司利用了起来,比如Ajax被Google和Yahoo!加以利用,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所以最重要的是不断否定、更新自己。不是怎样保护现在的业务的问题,而是怎样打进新的领域,现在很多领域不是我们原来做的事情,像游戏原来是Sony的地盘;像互联网,苹果、惠普原来也不做互联网;手机也是,Microsoft5年前进入手机市场,而苹果刚刚进入。我们会选择进入那些在公司战略和未来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领域。

用人:诚信第一

Q:研发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在人才战略方面,Microsoft如何保持领先的人才储备和吸纳?

A:目前,中国是全球IT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年有20万和IT相关的毕业生,这个数字是印度的两倍,美国的5倍。对任何跨国公司而言,如果在董事会上不把中国作为长期人才战略中心,我想可能过10年或20年这家公司就不存在了,人才合作与竞争是创新性公司最重要的战略要素。我们研发集团需要的是两种人才,一是富有产业经验,领导过大型软件开发,因为我们做核心系统和软件的开发,需要大量架构师、CTO、项目主管等领军人物;同时,我们也需要很多刚毕业,有潜力、可塑性强的硕士生、博士生。

Q:在扩展研发集团的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你有怎样的具体计划?

A:一方面我们在海外大量吸引领军人物,因为中国软件行业发展比较年轻,很难找到刚才所讲的领军人物,所以我们从总部找了很多有经验的研究人员,约占总数的10%左右。另一方面在国内我们和20所大学合作,有联合实验室、联合工程创新中心、实习生等计划。我们成长太快了,会有成长的烦恼,如何让这些大学生很快上手参与软件开发,不仅学到技术,还能学到文化和方法?我们现在有很多项目。例如轮岗制度,把美国有经验的人调到中国工作3到6个月,这是“马可·波罗”;把国内的人派到国外工作一段时间,这叫“丝绸之路”计划。此外,我们有导师制度,每个人到公司来会给他安排一个老师,解决包括技术、个人成长等各方面的问题。

Q:在你的用人之道里,你比较看重的是什么?

A:诚信永远是第一位的,然后是智慧、热情和团队精神。我认为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我把前者定义为IQ’,IQ’由原始智商加冒险精神组成。一个人有没有冒险精神,敢不敢赌一把,敢不敢承担风险,这些都是先天的成分,不容易改变。先天的素质有点像操作系统,预装了就很难动了。而后天的素质我定义为EQ’,这是可以改变的,相当于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

过去由于工作关系,我跟全球最顶尖的500个公司的CEO有不同程度接触,发现他们很不一样,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内敛,甚至有点害羞,有的人口才很好,有的人结巴。但这些领袖有一些共性,第一是简化抽象问题的能力;第二是信心,这是后天培养的,如果你看这些人的眼睛,都透着自信,尽管他们可能说话很温和,声调不高,语言不一定优美,但是他们总是有信念的;第三是判断力,这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好的领导者很重要的能力在于判断,特别是没有充分的数据情况下,可以及时作出决定的能力。其实在管理一个大公司时,缺的不是聪明的人,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人;缺的不是想法,有的时候有太多的想法,重要的是选择哪个想法,什么时候做判断,做什么样的判断。另外一点是心态很重要,所有的优秀领袖都很坚韧,他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辉煌也有失落,但他们在失落时也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与外界表现出一种和谐。这在谈判、研发时都很重要。

Q:你不能容忍的品质是什么?

A:有三种人我不能容忍。一种是双面人,其中包括两面三刀的和老好人。后者为了不得罪人,见不同人会说不同话,其实这样的人没有坏的动机,但是会弱化大家的判断力,而且大家对后者没有防备。

第二种是负面人,对任何事情都不同意,其实这样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有观点。人们可以有不同意的观点,但一定要有建设性,以正面的方式提出来。这种人是具有传染性的,一定要清除。

第三种是玩世不恭的人,他们对任何事情无所谓。

这三种人能给机会可以尽量给机会,否则一定要清除。领导最重要的是找到对的人,但同样重要的是,能够清除不合适的人。

超媒体大融合是必然趋势

Q:苹果刚刚发布了其手机产品iPhone,你如何看待产业的融合?

A:我不在这里评价苹果的产品。但是应该看到,现在的大趋势是产业融合。过去做计算的公司Microsoft、苹果现在进入了手机行业,这就是产业的融合。互联网、移动和PC正在逐步融合,新的产业利用了原来三个产业的优势,融合了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无线的移动的功能以及PC的计算功能。这里面很重要的两点趋势,一是数字化,二是IP化。数字化提供了统一的数字表述格式,IP化则提供了统一的数据联通格式,有了这两点作前提,这几个网络的通讯和数据的来源、终点都变得相对更简单,这是IT产业最大的一个变革。三个技术产业的融合是重要的趋势,不管是苹果也好,还是其他计算机公司,进入手机行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Vista也是这样,产业技术融合将给用户一种全新的“超媒体”体验,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早就预言过超媒体时代的来临。

Q:现在国际上有一种研发的新趋势叫“众包”,指的是把研究课题通过网络发布,向企业外部的甚至是非专业的人员寻求答案,据报道IBM、P&G等公司已经开始实践这种新的研发方式,并且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Microsoft在这方面是否有一些动作?

A:我认为这种方式对公司和个人而言都是有利的。Microsoft也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可能以后会更多。我在做WinCE时,曾经从德国、俄罗斯邀请来黑客高手,支付给他们机票、工资,请他们对操作系统做三个月的“穿透试验”(Penetration Test),当然也请他们提出弥补漏洞的方案。这是对众包模式的一种拓展,我认为这种模式将会成为学术合作的新渠道。Microsoft硅谷研究院院士Jim Gray就很提倡这种模式,他是全球计算机界最顶尖的几个大师之一,去年10月份他在清华演讲,主题就是科研合作的新模式。他认为,以后科学家们发表文章会越来越少,正规交互越来越少,网上的交流越来越多。我很赞赏这样的模式,只是在产品开发里面需要解决知识产权的问题,双方需要达成共识。

张亚勤个人档案

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1999年回国参与创办Microsoft亚洲研究院;2004年赴Microsoft总部负责移动通信及嵌入式系统设备部门的软件研发;2006年再次回国出任Microsoft中国研发集团总裁。

加盟Microsoft之前,先后在美国 Sarnoff 公司任多媒体实验室总监,以及美国GTE 实验室任高级研究员。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这家伙浪费了“黄金广告位”,啥也没签!
大家都在看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1   2007-03-22 10:45:02  回复

回复/评论:Microsoft副总裁张亚勤:超媒体大融合是必然趋势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精华推荐
  1. 美国小伙儿在武当山修行十余年,终于获得“中国绿卡”了!
  2. 中美关税战的最佳写实作品~乌合麒麟发布《就不跪》
  3. 在量子世界“玩儿游戏”?物理学家展示了量子计算机的新前景
  4. 川普关税政策可能导致意外后果
  5. 川普总统竟然帮马斯克“带娃儿加带货”,特斯拉市值保得住了?
  6. 盘点美国最繁华的城市 top10
  7. 关税战持续了96小时… 突然大反攻?
  8. 童工可以合法夜班了?
  9. 李嘉诚在全球的港口“几乎清仓”,套现190亿美元!
  10. 瞄准美国公民了?川普总统的“驱逐行动”在变本加厉
  11. 百万民众“上街游行”抗议川普政府的百天?
  12. 关于“跨国婚姻”婚姻绿卡,给配偶申请绿卡的各种细节问题!
  13. 重庆妹子“盯美国男人不放”,前后嫁给美国医生和美国律师!
  14. 时至2025年3月中旬,地球上最顶尖的五大芯片品牌,均由华人掌舵!
  15. Google决定终止开源Android啦?
  16. 中国“不陪川普玩”了… 从此不理会美方闹剧!
  17. 遭遇无故吊销学签,藤校的中国留学生起诉且赢了🇺🇸国土安全部!
  18. 台湾政府:一场误会呀
  19. 独自搭乘美国硬座火车,52小时横穿美国!
  20. 哪些关键技术决定了如今大模型格局?Google的首席科学家“万字演讲”回顾AI发展的十年
  21. 川普总统:在未来几周内开始发放“金卡签证”
  22. 华尔街“教父”空降北京,李嘉诚的“228亿美元交易”突遭截胡
  23. 美国华人在近期出入境美国,绿卡和签证的持有者须知!
  24. 男性精液质量和预期寿命“真有关系”
  25. 这小伙年仅25岁,已经是百亿美金公司的创始CEO了!
  26. SpaceX在13小时内3连发,全力拯救被困宇航员!
  27. 全球研究机构top10盘点:中国9家,美国1家
  28. 2025年,必须认识的一个英文单词 ~ tariff
  29. 全面盘点:加州大学的9大分校
  30. BBC:在川普政府的关税打击下,为何中国不低头?
  31. 美国“大规模”取消国际留学生的签证
  32. 这位美国年轻人在中国玩儿一圈,浪费掉美国政府的16亿美金?
  33. 王毅定调了中国统一,马英九发出了战争预警!
  34. 中国的中产家庭,送孩子赴美留学就是鸡肋之举?
  35. 美国《时代》周刊:DeepSeek【梁文锋】
  36. 成也“马老板”,败也“马部长”?关于伊隆·马斯克的现状

美国动态 美果搜索

Your IP: 3.138.36.87, 2025-05-01 09:40:02

Processed in 0.05362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已有0次打赏
(1) 分享
分享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