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流传的说法是由Myspace和IDG共同组建Myspace中国,然后Myspace中国收购Poco.cn,促成IDG部分套现。
随着外界对Myspace中国公司筹建内幕的不断挖掘,亚太地区老牌风投IDG浮出水面。消息渠道称,如果两家商谈顺利,IDG将再度上演“左手倒右手”的资本大戏。
同样戏剧性的场景三年前出现过。2003年第一季度,当IDG得知Sohu.com有意出手并购企业,便提前数月布局,收购了当时还只是游戏论坛的17173.com的优势股份。同时IDG频频游说Sohu.com追赶网易,构建网游帝国,张朝阳颇为动心。
IDG与17173背后母公司网龙国际达成交易后不过20多天,2006年的9月,Sohu.com便内部宣布收购17173。IDG的投资款在外面兜了一圈,翻了4倍,又迅速回到母盘。
IDG合伙人章苏阳经常在其上海的办公室指着成功出售17173的金色铭牌,向人提起这个案例。章认为,这就是商业,逢乱出手、乘快出手,完全是利益使然。
三年后,在Myspace中国纷纷绕绕的传闻之后,不少业内人相信,Myspace中国和“老中国通”IDG联手才是风险最小的,也是可能性最大的。而IDG所求的,将是“双手互搏”案例套路的再度上演。
这一次,IDG出手的标的是Poco.cn。
与17173.com不同,主营电子杂志的Poco是IDG一手培养起来的种子公司。创业者姚鸿曾经是Web1.0时代华南派的英杰,主导中文热讯。后创业摄影论坛,从一开始的四五人发展到今天,IDG广州部知名合伙人杨飞和姚鸿密切合作,资本与团队均功不可没。
然而,资本毕竟是资本。姚鸿是务实派的创业者,对资本游说能力稍弱。在Poco的数次融资中,IDG占有了绝对话语权。Poco商业模式建成,IDG亦凌驾于创业团队之上。
虽然Poco一直有意于08年前后赴海外上市,但面对网上杂志市场的无序竞争,主要竞争对手ZCOM、SoftBank组合气势也是逼人。双方以长江一线为界,南方Poco占有优势,北方市场ZCOM表现更佳。
由于市场彼此分割,用户存量不足,此类行业企业上市镜花水月居多。于是IDG渐渐失去耐心。
潜在买主Myspace中国的出现,令资本运作出现转机。Poco自年前布置个人门户战略转型,用户体验良好,市场效果渐显。而Myspace中国急需一个企业壳做基础,迅速展开交友业务。并购可谓一拍即合。
交易中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入局,但外界还是能看到很多迹象。Poco创业团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洗牌,从早先的市场到技术,创业骨干纷纷散失,鼎盛期的人马只剩下不到1/4。
而Myspace中国也不失时机地抬高价码,把更多合作者挡在门外。事实上,Myspace中国商谈过的对象有51.com、三大BSP(博客服务提供商)等,均无疾而终,合作伙伴抱怨新闻集团不仅提供资源吝啬,还提议双方成立合资壳吸引风投。如此“不专业”的做法让合作伙伴心存疑窦,谈判往往中途便草草收场。
其实根源就在于,老到的新闻集团清楚本地VC的套路更老练,愿意配合共同做局。坊间流传的说法是由Myspace和IDG共同组建Myspace中国,然后Myspace中国收购Poco.cn,促成IDG部分套现。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来为这次的交易买单,这种合作模式对中国用户、Web2.0行业是否尽到责任,资本关系错综复杂的个人门户能否重现Myspace在北美地区的辉煌,本土业界对此不持有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