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这场融合大潮。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融合的新趋势下,没有哪一类企业是绝对的获益者,也没有哪一家企业能保证自己永远是获益者。如何掌舵企业方向,如何把握融合之道?唯有持续创新才能寻求差异化发展,去适应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在IT行业,创新通常与技术研发联系在一起,但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市场策略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这些都是对当今融合之道的全面诠释。新潮集团总裁王新潮就表示,一个企业要想跳出价格竞争怪圈并健康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公司,必须全力以赴培育和增强核心业务的创新竞争优势。
创新赢得VC青睐
创新被认为是21世纪主要的优势,创业是将创新带向市场的一种主要途径。创新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也许没有明确定义,但是否能赢得VC的青睐却从一个侧面认可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团队固然重要,但是否具有创新的商业模式,潜在的赢利方法却是最终的投资砝码。资本运作也是一种经营,是在经营企业而不仅仅是为了圈钱。因此,资本引领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增长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然而,在产业融合的新兴市场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国外复制品”:一个Google成功了,本土就出现无数家搜索企业;一个YouTube被高价售出了,本土就冒出无数个视频网站……Atlas Venture Global Fund副总裁张鸽坦言,本土公司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仿造,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电信增值服务领域,大家往往是从仿造美国的一个成功案例开始。引进海外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许是中国企业走向创新的必经之路,但是面对无数似曾相识的企业,甚至连投资公司也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
早期创业投资VC领域的数字是这样的,以每个季度总投资金额为例,过去电信和IT行业比例占到80%左右,最近几个季度下滑到60%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幅度。“多种同类的公司在市场上出现,有时候反倒会影响投资者的兴趣。” 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晨就明确指出了引入海外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与弊端:“优势是中国本土的市场巨大,潜在用户具吸引力,投资在海外已有成功模式的企业,在巨大的中国市场仿效必定有一定的价值;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对海外技术依赖度高,本土企业就缺乏长期技术远景,而技术引进中的专利成本就有可能消除其它成本优势;第三是没有明显壁垒,人人仿效,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难度较低。”
商业模式创新进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产业融合加剧的背景下,企业既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兴市场机会,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经历了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中国企业开始向更高的境界迈进,那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整个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更多表现的是盈利模式的创新、流程的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在产品技术应用的衰退期,更多强调的是价值链的、产业链的创新,这是在整个创新模式上的不同。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就表示,“不破不立”,企业创新的第一步是打破市场常规边界,服务于同样目的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产业开拓市场,在不同的类型之间进行市场机会的转移。
在整个商业模式进行创新的时候还要考虑几种要素,比如说政策、机构之间职权界定所引发的一些矛盾,但是仍要思索是等待政策还是绕开政策。在门槛方面,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创造出一种难以拷贝的商业模式,也就是具有门槛的商业模式。
此外,合纵联横的产业联盟战略不失为企业进入市场的保护伞,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闪联标准工作组秘书长杨楠认为,产业联盟是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很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产业联盟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要素,产业联盟的利益在市场上获得显发优势,就掌握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市场的主动权。
创新需要人才
创新的一个核心就是整合。我们需要整合企业现有的资源,既包括企业目前拥有的物质资源,也包括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人力等方面的资源,要很好地考虑如何利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等来发展本土企业。确实,商业模式如何建立和开展、实施,实际上归结起来更深的问题就是个人才的问题,就是说本土企业如何培养这些人才?如何来运用这些人才?通过建立一个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体系,企业又如何来保证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从中国目前的企业来看,在发展中出现瓶颈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从而也就缺乏了创新理念,也就导致了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计算机报社培训中心副主任胡晓虹认为,信息时代的企业更多的是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创新型的人才,因为有了创新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我们才能创新理念,有了创新理念才能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在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部分,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作为企业来讲,培训体系的建立、终身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则成为企业培养各类人才、形成持续性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主题论道
中小企业如何创新?
蓝敏 《中小企业商务周刊》常务副总编辑
目前,各IT企业在中小企业市场进展不够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IT厂商和中小企业中间存在鸿沟。
如何填平这个鸿沟,靠大企业的专门量身订制,或是消费市场的操作抽奖都难以奏效。IT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为了提高客户的竞争力,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觉得竞争力还跟它们的需求隔了一层,竞争力对中小企业而言是手段,目的则是生存。
在他们看来,解决生存力的压力,往往比提高“竞争力”的驱动能力更强劲。
赵刚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中小企业面对融合机遇如何把握市场的关键是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商业模式包含了一个企业去做什么,服务于谁的模式,包括如何提高运作效率的模式,以及如何利用资本手段使企业快速发展的融资模式,赛迪顾问提出了中小企业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六个步骤。第一,打破市场常规边界,进行创新式的思维;第二,整合创新资源;第三,要把握经济规律,掌握创新核心和本质;第四,选择创新路径;第五,形成商业模式机制;第六,形成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VC看重你哪一点?
张鸽 Atlas Venture Global Fund副总裁
我们迫切希望看到更多本土创业的团队、企业家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中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本土公司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仿造的比较多,希望将来的三五年,国内企业能够有自己的创新想法。中国企业在人员和技术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升级换代方面应该花很大的精力,缩小他们与欧美企业之间的差距。我认为,中国企业的很多技术和产品如果能够受到市场的保护,得到市场的认可,就可以成为VC非常愿意合作的对象。
徐晨 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副总裁
每个技术都有一个保质期限,可能从起初开始发展的阶段到快速成长的阶段,再到最后可能会滞后于市场的阶段,这就需要从中发现新的应用和新的价值,使科技的局限性不断地得到突破。自主创新不代表自己开发一切,中国正处于由简单重复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向基于成熟技术的二次创新发展。印度和中国的创业者说“我们的职责是实现未来”,但欧美创业者说“我们的职责是创造未来”,其中原因很多:因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市场,做服务、营业模式创新,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得很大的营业。
精彩论点
杨楠 闪联标准工作组秘书长
对于闪联而言,我们抓住了一个产业机会,即3C协同是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了一个关键标准,即建立一个技术体系,形成有效技术积累;开拓了一个巨大市场。这使得以3C融合为特征的闪联产品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
王新潮 江苏新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企业要想跳出价格竞争怪圈并健康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公司,必须全力以赴培育和增强核心业务竞争优势。
胡晓虹 中国计算机报社培训中心副主任
信息时代,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成为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而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终身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则成为企业培养各类人才、形成持续性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