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周刊》第12期封面:领跑商业科技
文/胡语方
关注和研究商业科技领跑者的目的不在于塑造明星,而在于在中国企业管理层中推广正确的商业科技理念和实践,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持续创新和高增长的动力。
从商业科技角度来关注和研究那些既有商业意识、又有信息技术意识的企业决策层,现在正是时候。
这是一个既不同于纯商业的决策者,又有别于纯技术的领导者的新群体。虽然这个新的群体在数量上还比较小,但是他们正在迅速成长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新的中间力量。
从现在开始关注和研究新兴的商业科技领跑者群体至关重要。这是因为,经过第一轮的IT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系统部署之后,中国企业初步完成信息系统的“原始积累”,IT知识和利用IT增强管理能力的意识在企业管理层有了不同程度的普及。IT以及庞大的信息系统也不再深不可测,让企业望而却步。但是更有挑战的问题随之而来,部署信息系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商业价值。
2006年“中国商业科技100强”调查表明,在信息技术部署上,并不是规模越大的企业信息系统就越有商业价值,也不是信息化投入最多的企业最有远见卓识,一些投入很小的创新型应用也能够对企业业务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以看出,离开企业的商业管理谈信息技术,不以业务需求为前提,信息技术会成为无根游谈,同样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策略中无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会失去对同行业企业的比较优势。
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必须认识到,信息系统建设不是首席信息官(CIO)一个人的战争,首席执行官(CEO)应该带领公司决策层参与其中,学会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的商业和管理;其次,CEO和CIO以及企业其他决策者,都应该了解一个新的理念——“商业科技“。
商业科技是指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技术,是企业商业管理创新的助推器,深刻理解商业科技的价值和实现方法,有利于避免两类屡见不鲜的偏见:以CIO为代表的唯技术论和以CEO为代表的IT无用论。企业信息技术和商业管理之间鸿沟的形成,往往与企业决策层对商业科技的认识不清有直接的关系,商业和科技的融合,迫切需要不带任何偏见的商业科技领袖,这也正是我们关注和研究商业科技领跑者群体的原因。
《信息周刊》2006年秋季大会刚刚落下帷幕,参与本届秋季大会的嘉宾不再有CEO和CIO的分别,他们都以商业科技领先”的身份共同探讨同一个话题:如何利用商业科技手段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无论是传统的唱片娱乐行业,还是新兴的数字电视生意,无论是国际领先的全球500强企业,还是迅速崛起的本土公司,都将构建企业未来竞争力与利用商业科技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参见16页《创新基因》)。这一类有远见的商业科技领袖—有商业科技意识的CEO、积极利用商业科技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副总裁或者CIO—将在企业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成为企业的新中坚力量。
秋季大会上,2006年“中国商业科技100强”调查成为商业科技领跑者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打破传统意义上信息技术主管和公司业务主管之间的壁垒,今年的“中国商业科技100强”调查专门设置了针对企业业务最高决策者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接受调查的CIO可以充分表达其所在公司最高决策层对商业科技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中国商业科技100强企业(下称100强企业)中,有63%的企业CIO表示,他们直接向CEO/总裁汇报工作,这一比例已经非常接近美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比例。根据CMP集团旗下高端商业科技杂志《优化》(《Optimize》)在2006年的“定义CIO”调查,2006年,美国企业中有66%的CIO直接向CEO/总裁汇报工作(见表1)。但这不表明在中国企业的商业科技领袖已经可与美国同行媲美。
至于与CEO交流中存在的问题,100强企业中有32%的企业CIO表示“CEO不了解技术”,有43%的CIO表示“和CEO的交流太少”,还有12%的CIO表示他们的CEO对IT供应商很不了解。只有6名CIO明确表示他们的CEO根本不重视IT(见表2)。这表明,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CEO所了解,但是了解的深度还不足以指导企业的商业科技实践。
在调查和秋季大会的主题演讲中,CIO表示,他们需要CEO和其他企业决策人员共同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价值,让商业科技意识在企业中深入人心。
根据2006年“中国商业科技100强”调查和《信息周刊》编辑部的采访,我们发现,北京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姚伟、均瑶(集团)有限公司CEO黄辉、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祺、毕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大中国区CEO麦汉荣(Ronald Machan)等,无论是在商业科技意识,还是在商业科技成就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他们的经验值得企业决策者借鉴。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周刊》关注和研究商业科技领跑者的目的不在于塑造明星,而在于在中国企业管理层中推广正确的商业科技理念和实践,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持续创新和高增长的动力。这恰恰也是许多企业决胜的秘密。作为坚信“科技推动商业创新”的媒体,《信息周刊》正矢志不渝致力于“商业科技”理念与实践的发掘和传播。
商业科技领跑者们姚伟
北京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商业科技成就
正在建设中的、面向陕京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将为长输管道完整性管理提供全面、准确、详尽的数据信息,并进行高效的检索、统计和分析,提高管道运行效率。在商业科技的帮助下,北京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在迈向世界一流的管道运输公司道路上不断坚实迈步。
商业科技意识
姚伟认为,商业科技是公司持续增长的动力之一;他所在的企业IT预算甚至超过了年销售收入的10%;在公司IT战略规划和实施中,他起到了战略决策、部门协调、推动项目执行并培养团队的责任;他认为CIO应该是公司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和业务创新的驱动器;他帮助CIO明确了企业IT建设的方向,提出了多个需要IT支持实现的创新业务,并为此提供了充沛的IT预算;至于和CIO的沟通,是他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一。
黄辉
均瑶集团
首席执行官
商业科技成就
对于一个规模日益扩大、业务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企业,商业科技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均瑶集团今年夏天部署的基于IP技术的呼叫中心给出了答案。它既能满足均瑶集团由于规模扩大造成的办公地点分散的特点,又为其业务转向物流服务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商业科技意识
黄辉认为,IT支持的高效运营是公司保持业绩增长的原因之一;2006年,在公司的IT战略规划及实施过程中,黄辉发挥了战略思考、培养团队和推动项目执行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战略洞察力、商业创新和战略推进的能力;他非常关注公司的IT系统是否已经被适当建设;此外,黄辉还为公司增加了IT预算并协助CIO增强IT价值在企业内部的认可度。
曾文祺
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
商业科技成就
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实施的手机终端销售统计项目显示了务实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作为一家消费类电子厂商,商业科技在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营销总部(下称明基中国)这几年的快速扩张中功不可没。支持IT部门在甲骨文公司(Oracle)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基础上整合购并企业的举措,使明基中国业务免遭明基集团全球收购战略出现问题时的池鱼之泱。
商业科技意识
曾文祺的战略洞察力、商业创新以及团队建设能力在公司商业科技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视IT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支持IT部门参与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并对CIO充分授权,积极接纳CIO对企业战略的看法和建议;他将IT彻底融入明基的企业文化,提倡将IT所代表的数据转化为企业的洞察力,提升了IT部门在企业内的价值;在2006年,他就外部客户关系、购并、市场战略布局等诸多重大事宜和IT部门进行了讨论,推动了企业IT战略规划的发展。
麦汉荣
毕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大中国区首席执行官
商业科技成就
利用基于网络的技术实施的OneTeam资源管理系统,对作为咨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员工使用率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商业科技是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在中国快速发展背后的巨大推动力。
商业科技意识
麦汉荣认为,IT支持的高效运营是企业成长不可缺少的动力;在公司的IT战略中,他扮演着战略思考和帮助建设团队的角色;在推进公司商业科技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他不仅推进战略,而且在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亲自参与控制风险;他认为CIO首先是一个公司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其次才是一个技术顾问;他提出了一些需要IT支持的创新业务,并为此增加了IT预算;为了增强信息技术部门的商业意识,他还经常就企业运营效率、业务流程优化、内部客户沟通、内部组织整合等等问题和IT部门展开热烈讨论;一旦CIO表现良好,他就会毫不迟疑地给予CIO奖金、分红或者将之提拔到更高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