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多磨,一个由中印两国合作的项目难产一年半后终于尘埃落定。事实上,面对350亿美元的商机,中印双方如果继续因为相互猜忌而拒绝合作就不聪明了。
11月24日,印度最大的软件企业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表示,随着Microsoft作为战略投资人于当天签署协议正式加盟TCS中国后,这项中印双方政府牵头的最大软件外包合资项目(总投资案为1400万美元)终于笃定。其中,塔塔公司独占65%的多数股份,中方企业和Microsoft分别占有余下25%和10%的股份。
早在2005年,合资公司就由中印政府提上议事日程,并委托印度塔塔咨询服务亚洲太平洋私人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大用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津华苑软件园共同组建,中印双方意图借助中国市场面向全球提供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尤其是日本和亚太其他地区、美国和欧洲市场。
从新公司前期组建进展来看,中印双边投资速度总体缓慢,但作为一个范例,新成立的TCS中国公司旨在为印度巨头提供一个基地,向它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客户提供服务。更引人注意的是,新项目被誉为中印在双边IT关系中迈出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步,它既富含政治深意,更颇具巨大商机。
难产又深具雄心的TCS中国
多年来,相互猜疑一直在破坏着中印合作这种合作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印度领导人向来小心谨慎,不愿将技术从印度出口至中国,因为他们担心这是在援助一个经济劲敌。
有迹象可以说明在中国建立这种伙伴关系的复杂性:有关各方早在去年6月份就签署了启动项目的初步协议,落实协议却花了近一年半的时间。最终,该项目得到了在外国企业看来最有实权的中央政府规划机构——中国发改委的支持,并由其牵头找来了三家颇有实力的中国合作伙伴,并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理事长宋玲出任合资公司董事长,Johnson Lam出任CEO。
塔塔上海公司总经理拉加纳向《IT时代周刊》介绍,计划把原塔塔杭州子公司并入新公司,“我们将成为中国最大的IT公司之一。”拉加纳说。
依据合资意向,TCS中国仅开发人员的最终规模将至少在1~1.5万人之间,这将比国内任何一家软件公司都要庞大得多。其中,前期有20%的工程师来自印度,五年后逐渐减少到5%,7年后员工要达到1万人,实现中国本地化管理,并力争在十年后上市。
在国内,即使排名前列的用友和东软等软件公司,其员工人数在快速增长后也不过在4千人左右。难怪业界普遍用“外包航母”来称呼新生的TCS中国。
一直在等机会
印度IT公司一直认为,在中国市场,耐心就是“美德”,不过,对塔塔、Infosys等巨头来说,情况可能要发生改变了。
身为印度一家大型IT服务公司的CEO,拉马多艾对管理一家高速增长的公司已是得心应手,目前他管理着塔塔公司的7.5万名员工,每年还有2.5万新员工加入。尽管如此,有一个市场却让他放慢了脚步,那就是中国。
在印度IT公司中,塔塔算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印度公司之一。三年半前,拉马多艾设立了中国分部,但直到今天,塔塔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缓慢,设在中国杭州的全资子公司仅有500名员工。对塔塔这样的IT巨头来说,这个中国分部简直就是一个边远哨点。是复杂的政治因素束缚住了大多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脚步。
跟塔塔一样,大部分印度IT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规模非常小,但他们也像塔塔一样,计划加快脚步,以服务跨国公司及中国本土客户。拉马多艾说:“我们希望在中国能有更多发展的机会,而不是现在这样。”
据说中印两国外交官会面时的议题之一,就是中国公司近期在印度遭遇的阻碍。拉马多艾承认,Huawei、ZTE等中国公司在印度扩张的确遇到了障碍,但他认为,印度软件公司进军中国之路也并不平坦,“我们在中国遇到了与Huawei相同的困难。”他说。
这也许部分解释了印度软件外包公司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以Infosys为例,该公司在中国只有一家子公司,此外在上海及杭州设立了软件开发中心,全部雇员人数不超过250人。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11月20日访问印度,这是10年来中国国家首脑首次访印。针对两国关系“升温”的机遇,印度IT巨头都急于借机扩张势力,Infosys、威普罗(Wipro)及萨蒂扬(Satyam)等都先后宣布了在华扩张计划。而TCS中国的适时成立,正是中印竞争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改变了印度在华公司的普遍规模。
扩大中国外包版图
“它主要是面向美国、欧洲市场的软件外包业务,同时承接部分来自印方转包的业务”。拉加纳向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的主要外包对象不再局限于日本。”
发改委撰写的报告显示,预测到2007年财政年度,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还将达到3000亿美元,其中离岸份额将升至24% ,离岸外包花费接近700亿美元。印方认为,届时印度可以得到其中50% 的份额,即350亿美元。TCS中国的目标重点在于这350亿美元的大市场。
而目前,中国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日本。不过,由于日本离岸软件外包兴起的时间比美国晚,已经顺利开展了软件外包的日本有代表性的企业也不过只有50多家。
因此,尽管中国从日本转包获得的份额超过了50% ,但到2004年年底,中国全年的软件出口金额也仅为2亿美元。两厢比较,不难看出中国软件企业对于美国外包市场的渴望。
“就是用中国增长的市场,来换取印度的成功经验。而这个大型公司一旦成立,国内就会陆续跟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外包小组成员林明利认为,这给国内软件产业除了带来印方的经验(软件质量控制、拓展欧美市场的经验、人才培训等),更重要的还在于观念的刷新。甚至,在这家合资企业的催合与带动之下,国内软件企业也有望掀起相互兼并、重组的潮流。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发改委在推动这件事情,类似想法有不少地方政府也在推动。深圳市政府就在力促本地软件企业和印度软件企业交流。
TCS中国的成立也引起了国内相关企业的关注。中软集团内专事软件外包业务的中软资源总经理严隽珏透露,“中软可能与一家印度企业合并成为一家合资公司,利用他的高中端人才以及培训机构来提高(业务),也可能在一个适当的时机收购一家印度企业,吸纳一些印度员工进入。”“中软在这方面的合作会加快步伐,也会全方位开始一些合作。”
中关村软件园相关人士则认为,中印两国软件产业合作会在2到3年之内呈汹涌之势,无可阻挡。
“中国外包”越来越吃香
早年,印度企业在中国设立机构最初的目的比较简单——在于为其欧美伙伴在华分支机构提供便捷的本地化服务,同时便于抢食这些发包企业的在华业务。
“而现在的趋势是,出于企业本土化战略考虑,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业务发包时,往往会附加要求:接包企业是在华的实体(如印度软件企业在华的分公司),或者接包企业要与中国企业合作完成。”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说。
除此之外,随着印度软件人才成本的不断上涨,中国软件企业的成本优势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加大对中国企业的发包额度,并会采取各种手段协助中国软件企业获得外包业务。
Microsoft大中华区CEO陈永正曾在一次采访中向本刊记者表示,“以前我们对国内企业发包,都是由美国本土的项目经理直接与中国企业谈合作,双方在沟通上难免会有较大差距。现在,我们向中国专门派驻了项目经理,专责与中国企业洽谈合作,同时与本土项目经理进行交流和沟通。类似的本土化策略使中国企业获得外包业务的机会大大增加。”据他介绍,现在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开始主动出击,到欧美市场直接抢夺外包订单。“在Microsoft总部周围,这样的中国公司正越来越多。”他说。
原本在欧美外包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印度软件企业显然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同行的压力。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外包市场。
联合中印两国力量的TCS中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TCS的负责人S·帕德马纳班表示:“未来三至五年内,它可能是我们在印度境外最大或第二大的中心。”
(丁瑶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