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教授也表示,汉芯事件反映出中国科技体制中的弊病,这种弊病要求有关部门去真正反思和挖掘弊病产生的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2006年1月17日,一个类似美国“水门”事件中“深喉”的人物,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公开指责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时值年末,有记者向国家有关部委询问的结果是,确实没有相关责任人受到任何法律上的追究。为什么造假者能够逍遥法外?难道有关部门就准备这样“大事化了”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表示,他不满意汉芯事件的处理结果。“评审专家应该负什么责任,相关部门要负什么责任,也没有结果。目前处理力度很不到位”。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教授也表示,汉芯事件反映出中国科技体制中的弊病,这种弊病要求有关部门去真正反思和挖掘弊病产生的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据当初的报料人指出,2003年2月在Motorola 做测试的工程师陈进,将一片从美国买来的MOTO-free scale 56800芯片,雇请他人磨掉原有标志,然后加上自己的“标识”,变成了所谓“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申请了多项专利,并借此当上了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博导以及“长江学者”。
如果所谓的院长、博导或 “长江学者”,仅靠如此低劣的骗术就可以取得信任,继而被国家重点大学委以重任,是不是显得过于小儿科了?如若不然,那就是陈进的骗术太过高明了吧!同样据报料人表示,借助“汉芯一号”,陈进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毋庸置疑,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来自于国家税收及财政拨款。换句话说,这些都是来自于纳税人的钱。而现在,居然被堂而皇之地用在了神圣的科研项目上。而项目的本身及负责人,就是利用了国家科研的空白炮制了一个美丽陷阱。同时殉葬的除了陈进本人,恐怕那些负责鉴定的专家及审批的行政官员也难逃干系。
尽管我们不清楚举报人的身份、目的,而在法律上,也有针对举报人必须尽到保密的义务。但我们也想知道,这个举报人与陈进是什么关系,为何对陈进的事情这样了解?他是专家、政府官员,抑或是整个造假事件中的一分子?既然事件终会暴露且公安机关势必介入调查,想必前面提到的三种身份都不适合举报人,究竟他是谁呢?
我想了解举报人的目的,在于他的“用心良苦”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了自己?他能把陈进供出去,想来他也捞不了什么好处?那么,他为国为民看到的肯定不仅是陈进的落马。他希望借助国家的公信力及法律手段,就是期望陈进之类的科技蛀虫得到清除。否则,中国的科研队伍如何能够净化?又如何能够给后来者以警示或启迪作用?
所以,这位举报人认为“汉芯事件”还应该继续深入调查。“那么多钱已经被他花了,给国家造成了那么大的损失。”他表示,在上海交大的调查结果公布后,应该继续追究陈进的刑事责任。这不仅是举报人的诘问与期待,更是中国人面对科研成果及正视错误的客观态度。它不揣杂着任何私人化的感情,除非是有人已经牵涉其中。
还是在那位可敬的举报人之后,一些嗅觉敏锐的媒体很快介入,进行了艰难的追索和求证。在举报人和媒体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事实渐次浮出水面。一个月后的2月18日,该事件的调查组得出结论:“汉芯一号”造假基本属实。我们欣然看到媒体的力量,以及媒体面对科技界的歪风邪气决不袒护的决心,这是很值得赞许的。
事实上,中国亟待在高新科技领域有所突破,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是中国科技界的一大梦想。陈进正是利用了这种期盼,骗取了无数的资金和荣誉。从而使得原本该给国人带来自豪感的“汉芯一号”,变成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陈进的投机取巧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暴露了中国科技界“急功冒进”的浮躁心态。
令人颇感遗憾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向有关媒体通报对陈进的处理情况时,并未提及事件责任人有没有受到法律追究。即使骗取了如此数额的科研经费,上海交大也无动于衷的原因是什么?妄想掩盖管理的漏洞还是试图让“上交大”的名誉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我个人以为,上海大把陈进送上法律的审判席,并不影响名校的声誉及得失。
而“欲盖弥彰”的结果,就会让我们对科技界的丑闻耿耿于怀。当科研成果变成了个人升迁及谋取利益的工具,必将有损于国家对科技舞弊的惩治力度及法律的威慑力。倘不能“杀一儆百”,还会有第二个陈进走进“汉芯门”。而公众们看到了中国版的“黄禹锡造假事件”,更应该看到陈进承担黄禹锡那样的刑事责任,从而为科研造假者树立一个惩处标杆。
(作者:彭行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