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月前,当霍华德·斯金格成为Sony的第一个外籍董事长兼CEO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这个外国人真的能够复兴Sony这家具有标杆意义的日本企业吗?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不过,大多数观察家都认可一点,Sony正走在复兴的路上。霍华德·斯金格给Sony带来的变化并没有什么奇迹可言,他所做的一切都基于一点:回归主业,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带动整个企业集团的发展。
在霍华德·斯金格成为Sony的董事长和CEO之后三个月,Sony发布了“重振电子业务,强化集团业绩的中长期公司策略”。这个战略转型使得Sony重新将业务重点聚焦在电子业务,并通过电子业务这一Sony传统领域的复兴,带动整个Sony集团的复兴。
Sony在电子业务的增长可圈可点。2006年8月,Sony发布了第一款数码单反相机α-100,立即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全球市场份额迅速增长。在Sony传统的优势产业领域,BRAVIA液晶电视已连续三个季度在全球市场位居销售额首位。
在这个基础之上,霍华德·斯金格提出了“Sony United”的口号,这个口号意味着Sony要加强团结协作。在这个口号的倡导下,Sony集团电子、影视、音乐、游戏、移动通讯等各业务部门正积极加强合作,共同实现Sony集团的振兴蓝图。
在几乎所有的电子巨头都将中国市场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时,霍华德·斯金格也把中国作为Sony复兴的一个重要战略市场。Sony的2005财年(从2005年4月到2006年3月),Sony在中国的产值已经达到47亿美元,在中国的员工总数达到32000名,其中99%为中国本地员工。虽然这个数字和Samsung 相比还有差距,但其发展速度和前几年相比已经大大加快了。
2006年也是Sony(中国)有限公司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在过去的十年中,Sony在中国成功建立起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市场推广、销售、物流及客户服务一整套日渐完整的运营链,Sony(中国)在Sony全球中的业务比重也在迅速提升,中国成为Sony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
2005年4月,Sony(中国)设计工程集团正式成立,这也是Sony加强“本土化”策略的重要一环。Sony(中国)设计工程集团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进行新产品设计研发,Walkman P系列及BRAVIA T系列产品即是专门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做的产品。
同样,秉承“全球本土化”的宗旨,Sony在中国不断实践着“植根中国,长远发展”的承诺。在业务发展的同时,Sony在中国认真实践企业公民的职责,尽其所能积极回馈社会。十年来,Sony已经在教育、环保和文化交流等领域向中国的公益事业投入超过数千万美元。
2006年10月30日,霍华德·斯金格第二次访问中国,他再次强调了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及坚定承诺,并宣布为期一周的、集Sony集团消费电子、影视娱乐、音乐娱乐和移动通讯等产业优势的“Sony博乐汇2006”大型展示活动在北京朝阳公园盛大开幕。
对教育的投入也是Sony拓展在中国的影响力的重要手段。2006年,Sony集团公益项目“Sony海外学生交流计划”在中国正式启动,来自京沪两地的20名优秀高中生组成的“中国青年学生Sony访日代表团”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中日环保交流之旅。
在环保方面,Sony公司也努力成为一家真正的领导型企业。近年来,2002年,Sony在中国推行“绿色合作伙伴项目”,推动Sony所有在华生产部门的供应商符合Sony最先进的绿色伙伴环保标准。目前已经有1000家以上的中国本土企业成为Sony的“绿色合作伙伴”,其产品符合国际上最严格、最先进的环保要求,推动了中国本土企业环保标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