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推前浪的创新精神对商业的壮大繁荣固然重要,但另一种力量亦不可忽视—商业队伍自身的相互扶持与提携。
作者:董璐
“要控制创业团队的人数,这是创业的最基本原则。而这是我们花了两年的宝贵时间,吸取了血的教训之后才明白的。”中文在线CEO童之磊,在讲起第一次创业经历时仍心有戚戚,“我是摇篮计划的创业者中唯一一个读过MBA课程的。但是真正做企业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够用。那时候我们创始人就有十几个,每天开会到很晚,争论到拍桌子,决策非常之艰难和痛苦。”童之磊是AAMA协会(亚美商会)举办的“摇篮计划”项目的第一批创业者。虽然在MBA学习时,他总拿高分,但理论的死板根本不能应对创业路上的多变。
创业者们的困惑不仅在公司的决策上,在创业路上的寂寞和创业链上信息的缺失,都可能让他们功亏一匮,甚至一蹶不振。有资料表明,中国企业的创业失败率高达70%,学生创业失败率甚至到了99%。倘若没有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除了从高科技创业园那里获得的政策信息,创业者在外部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
正是看到这一点,德勤华北区主管合伙人颜漏有、清华创业园总裁薛军、清华紫光副总裁彭志强以及《综艺》总编郭晋华在2006年年初提出了“摇篮计划”的设想,来帮助新兴的公司。该计划预计在五年内,由业界的代表人物来辅导100位创业者,期望在他们中间能出现一些企业家,他们的公司因为他的创新,或者能推出一些新的产品和服务,而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些CEO被他们称为未来的商业科技领袖。
这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虽然在GE、德勤这些跨国公司,也会有导师帮助新人的培训方式,但是在中国高科技创业领域,这样的交流方式却很特别。智慧究竟能否在这样的交流中得到传承?创业者有没有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这些导师在付出宝贵时间的同时会不会也有所得?在“摇篮计划”进行半年后,导师和创业者分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高手与高手的对话
“‘摇篮计划’是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做的公益性项目。因为每个人都很忙,所以只能抽时间开会,或者是发电子邮件讨论问题。有一次到晚上11点了,我们还在发邮件讨论摇篮计划的细节,而且每个人都热情高涨。”郭晋华回忆道。从2006年5月开始,颜漏有、薛军、彭志强和郭晋华这四位AAMA的成员,就在为“摇篮计划”亲自写文档、打电话给各大创业园寻求合作……彭志强将它称之为一件“费力又讨好”的事情。
“我们在公司里的事情,有时候可以让秘书和属下代劳,但是有关‘摇篮计划’的事情,就都是亲力亲为,没有人可以代劳的。”彭志强很乐在其中。他说自己是个很认真的人,写PPT、联络人、打电话约面谈等都是自己亲力亲为,而颜漏有则比他还认真。“有一次上午他和中石油、中石化等三家公司开会,开完会就和我们讨论摇篮计划的事情。他花在创业者身上的精力,不比花在中石油项目上的精力少。”
导师的邀请、创业者的筛选,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而要长期跟踪导师和创业者的交流,并定期举行活动,又是一件劳心且费时的事情。
2006年是摇篮计划的第一年,从2006年4月30日开始,和勤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汉生、德勤华北区主管合伙人颜漏有、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宋军、Nokia中国区总裁何庆源、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曾之杰、史宾沙管理顾问公司北京代表处执行董事马坚、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代表劳伦斯·潘、Microsoft公司副总裁兼Microsoft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永正,以及北极光创投高级顾问杨镭这10位在IT、电信领域最重量级的人物,和摇篮计划的执委会一起,接触并挑选创业者,成为摇篮计划的首拨导师。
包括中文在线CEO童之磊、亿友娱乐CEO马云、互动在线CEO潘海东以及万普世纪传媒CEO黄波在内的17位创业者,与这10位导师结成了一对一的交流关系,他们的交流将持续两年。同时,导师也会就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创业者进行一对多的培训,甚至会给特别的项目进行多对一的辅导。
无论是刚创业一年的黄波,还是连续创业者马云,抑或其项目被各位导师看好的童之磊,他们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彭志强介绍到,所有的创业者都是由各高科技创业园推荐,再经过导师的面试脱颖而出的。主要的筛选条件是看其本人是否有很大的上升潜力,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可能性。这批选出来的创业者,他们的公司基本已经度过了生存期,正处在上升阶段,在颜漏有看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
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很多在学校就开始创业,他们具有对行业的专业知识,本身公司也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缺少的就是实战经验。一个历经酸甜苦辣、失败成功的业内前辈,和他们分享的不仅仅是战略的决策,更多的还是人处于各个阶段所应具备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心态。这些都不是MBA课本可以教给他们的。而这些年轻人的创业激情、对新事物的不同认识,又恰恰给了前辈们很多启发。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摇篮计划”更像是两代企业家之间对话的一座桥梁。
智慧更多来自碰撞
“以前和一些年轻的创业者见面聊天,目的很明确,就是将他们变成自己的客户。”颜漏有笑着说。而现在,他对摇篮计划中的创业者有了一些牵挂,“第一次见到童之磊是在2005年的AAMA年会上,就是见面打个招呼而已。而现在我会很关心他,因为对他的情况比较清楚了,每次见到他,就会问他项目推动得怎么样了,募资进行得如何?前两天我还将在SoftBank的演讲资料寄给他,给他上市作些参考。”颜漏有不是童之磊的导师,但他表示,两年的培训期之后,相信他们已经建立了朋友式的友谊,有什么困难也会打个电话来咨询一下。
童之磊的中文在线是被众多导师定位特别辅导的项目,他本人也有在三年内进军纳斯达克的信心。但在这个时候,往往容易受到外界机会的干扰,迷失方向。譬如最近他有一个机会收购台湾的一个电子书出版商,能让中文在线的营业额增长到几亿元人民币,这对本身才有几千万元营业额的中文在线来说,诱惑很大。这些导师近期给中文在线做了一次集体诊脉,为童之磊的远景规划捋顺了思路。
而导师与创业者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却是摇篮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现在对导师和创业者之间交流的跟踪反馈,是彭志强亲自在跟进,“导师有他们明确的义务和责任的,每个月有一次两小时以上的交流这是肯定要保证的。”
“每次见何庆源之前,我都会把要讨论的问题想清楚,并发邮件给他。”马云会不时地找话题去和何庆源讨论,“因为导师的时间都比较宝贵,所以我们就只能见缝插针了。”看起来马云见缝插针的技术很不错,他和何庆源的交流已经非常深入了。
“其实我和马云的行业不是很融合的。马云的交友网站对我来说是新鲜事物,因为我交友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何庆源说,“在我们的工作圈子里很少能接触到这些年轻的企业家,我们也不是很清楚这些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但是在每次两小时的交流之后,能知道很多新事物,也能找到很多投资的机会。”
马云的亿友网在2006年年初被法国的Meetic以2800万美元并购,由此亿友成为欧洲跨国公司在大中华区的分支机构。所以最近马云在向何庆源学习如何进行国际化的管理,何庆源在国际性大公司,在中国通信行业有18年的经验,如何跟总部沟通,并将产品更好地本地化,都给了马云很好的建议。马云认为:“他并不是要告诉我生意上怎么走。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是为人处事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帮我建立起良好的商业环境。”
刚刚创业一年的黄波是这批创业者中年龄最小的CEO,因为其网站太年轻,黄波一度成为争执的话题,但因为导师们看好他个人潜力,以及手机广告媒体这个新生事物而得以入选。作为年轻的管理者,他还不知道太多管理技巧,公司从30人扩展到50人之后,工作效率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于是他开始摸不着头脑,“明明我什么事情都事必躬亲了,为什么效率还下降呢?”他的导师马坚告诉他要将具体的事情合理分配给自己的团队去做,而要将更多的时间用来作战略安排。
杨镭在摇篮计划的年度交流会上称:“CEO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大到战略,小到打印纸是否要双面打印,这些基本的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虽然这些导师们没有什么创业经历,但这些创业者所经历的苦闷、孤独、从生存期到成长期的艰难爬坡,他们都曾经历过:李汉生的和勤是从他自己开始的;何庆源同Nokia也是绝地反击,开始被Motorola 打得很惨;杨镭刚进掌上灵通时,公司也一般,后来做到上市,算不算创业呢?……他们深刻了解到,当创业者艰难的时候,“有个人能跟你说说话,都是好的。”我们今天的创业者缺少的,就是能够撇清利益关系、站在中立者的立场、给企业提出意见的人。
未来科技商业领袖
颜漏有不否认,摇篮计划是想孕育出新一代的科技商业领袖。不过,在他看来,一个杰出的商业领导者,若他的产品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是科技领袖了。这更像是一个企业家的阶层,会对未来经济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AAMA 26年来在美国硅谷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美国高科技特别是硅谷发展的缩影。杨致远等成功的亚裔企业家,在过去几十年中,在硅谷从边缘位置进入高科技主流的位置。在硅谷,高科技企业都有其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高科技企业将科技、资本和管理融合的技巧以及环境都很成熟。
而中国的高科技史很短暂,“在1980年以后,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基本是由国企开始转变,比如联想。再看现在的尚德、Baidu.com和分众传媒,就是在2000年之后窜升的一批,他们都是自主创业的。”颜漏有认为,在目前创业风气很盛的情况下,AAMA将扮演推波的角色,摇篮计划就是一次大胆尝试。
“2006年中国VC投资到高科技产业的资金在16亿美元左右,机遇很难得。10年前要是我们做这样一个计划,肯定不能成功。现在的摇篮计划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创业环境比较成熟,只要经过验证你的商业模式是可以成功的,市场就会认可。”他对摇篮计划非常有信心。
摇篮计划实质上是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中国传统企业家都有“经验密不授人”的传统,更喜欢偷着乐,创业者也没有太多的渠道获得帮助。无论是摇篮计划中的创业者还是导师本身,都是从零开始起步的,甚至有些导师也在准备创业了。这种交流的平台一旦形成,无论是资源还是酸甜苦辣的体会都可以进行分享,想必会对创业者多一点帮助。
当然,未来“摇篮计划”也不可能光靠他们四位的业余时间来操作,毕竟精力有限。颜漏有表示今年可能会有专职的工作人员服务于“摇篮计划”。而第二期的“摇篮计划”已经在准备中,北极光投资董事总经理邓峰、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CEO陈宏和思科中国前总裁杜家滨将作为第二批的导师加入“摇篮计划”。颜漏有还在计划让童之磊他们去帮助大学校园里的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