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于我来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当行走在它的每一寸土地上时,我都忍不住想去挖掘那些与时间有关的故事。甚至在看到两座相邻的建筑,也忍不住想去比较他们的异同。因为我很明白,这是一个看得越仔细,就越会沉迷其中的城市。
圣.彼得广场与教堂就是它的精华。
在这儿我把这个广场和教堂作为了罗马的一部分。实际上他们在地理上被罗马城紧紧包围,而主权上这两座伟大的建筑却属于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这个只有0.44平方公里大小的国家,有着自己的电台,邮政,铁路,甚至货币,还还有1000多位梵蒂冈国籍的居民。
很多次在书本上仔细读过关于梵蒂冈的历史,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概念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个奇异的想象,何况是在一片不如公园大小的土地上建立的国家。因为圣.彼得教堂,这块弹丸之地成为了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每逢周日,据说大红衣主教便会来到广场上,赐给聚集于此的民众和游客以幸福。
一直以为国家是个宏伟的词汇,它需要那种一望无际的辽阔,和绵延无尽的边境。他需要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文化。国家与国家之间,需要醒目的界碑,或者肃立的哨卡。从国家到国家,需要复杂的手续,严格的审核……但在罗马和梵蒂冈之间,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它们就如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依靠在亚平宁半岛的西岸边,不分你我,也分不清你我,融洽的一直生活下去。
实际上分别罗马和梵蒂冈的就只是一座名为莱奥尼那的围墙。这座在15世纪就已经存在的围墙当时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梵蒂冈伴随着亚平宁半岛上几近千年的炮火与硝烟,沉沉浮浮,在1861年正式被意大利所统一。纵然如此,傲慢的梵蒂冈教皇仍然拒绝国王的接管,并与之僵持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长跑到了最后,意大利终于承认,它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我很欣赏教皇的坚持,为宗教世界留下了这块独立的领土。我也很欣赏罗马的宽容,对信仰和宗教的尊重让它放弃了狭隘的所谓版图上的统一。
追本溯源,这小片土地在远古竟是一片沼泽。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强大,成为了皇帝和花园,还建筑了竞技场。传说在1世纪,圣徒彼得(Saint Peter)在竞技场殉难并埋葬于此,从此这里就成为了基督教在世界的中心。之后的君士坦丁大帝以第一位基督教皇的身份在Saint Peter的墓地上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教堂,这应该是圣.彼得教堂的前身。那时的时间是公元4世纪。
两千年前的建筑在岁月中逐渐老去,我今天所看到的教堂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得到了翻天覆地的重建。今天屹立在眼前的这座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大多时这次重建的手笔。
圣.彼得属于宗教,更属于艺术。走进教堂那一刻,我找不到任何词汇可以表达那种震撼的激动,那绝对是一种颠覆式的震撼。极尽奢华的巴洛克艺术的雕刻,绘画,星罗棋布的铺满了教堂内部可以容纳整整六万人的巨大空间。
米开朗琪罗在70高龄的心血之作——教堂圆形大穹顶悬挂在高达132米的空中。仰望它,就如仰望星空一般,绚丽的色彩,奔腾的图案。那大穹顶的中心,好似宇宙的中心,米氏用流畅的放射状的线条描绘出了流光溢彩的效果,从宇宙的中心里喷射出无垠的能量,将这个通往天堂的世界笼罩在一片安祥与肃静之中。
此时上午的阳光透过了窗户,一道灿烂的光芒如聚光灯般照亮了正坐在长椅上默默祈祷的一对夫妇。透过这束耀眼的光,我看到了游离在空气中的一个个精灵,看到了传说中的天堂之光。背后的圣母像隐藏在一片黑暗之中,只有隐约的烛光注视着那两双虔诚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