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载美国作家朱迪·华纳《完美的疯狂》一书上市后,在世界上掀起了一个以“疯狂妈妈”为题的“完美风暴”。媒体也以此展开中、美两国版“疯狂妈妈”大讨论。正如报纸所定“标准”:“疯狂的妈妈”不是疯子,她们是一群高学历的现代妇女;“疯狂的妈妈”没有时间,她们在工作和孩子身上疲于奔命。由此想起“三·八”节那天参加单位组织的一个类似“巾帼建功表彰”性质的座谈会。喝茶聊天吃水果之余,听在座已经成家的姐姐妹妹们聊起如何“家国天下”,却也颇有些“疯狂”味道。
M妈妈刚过而立之年,女儿已是小学二年级,用她的话说“早生儿女早享福。”女儿学习成绩还不错。谈到经验,M妈妈的方法很简单:“女儿的书我最爱读。”于是从幼儿园开始,女儿学到哪儿,她跟到哪儿。女儿学“远看山有色”,她前一天就把文章内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先烂熟于心;女儿学“Goodmorning”,她前一天在出入境边防检查现场执勤时一上午逢人就是这句话。如此“比学赶帮超”,孩子怎能不进步?更让人感动的是,M妈妈说还要继续下去,套用句豪迈的广告词:“要与女儿共成长。”
Z妈妈的丈夫支边在外,三年不归。儿子刚到入托年龄,由此一人出厅堂、下厨房,里里外外一把手。但现今浦东国际机场航线日益增多,飞机进出时间一直排到凌晨。机场离市区又远,上班这天民警只能住机场的单位宿舍,儿子也只能由外婆带着。俗话说“隔代亲”,孩子容易被惯坏。但曾经行伍的Z妈妈把过去带兵的经验成功用到儿子身上,总结下来八个字:令行禁止、奖惩分明。不得不佩服的是,那边说孩子不吃饭,这边说叫他接电话,电话一通,乖乖吃饭;那边说孩子不睡觉,电话一通,乖乖睡觉。那天有幸见到她儿子,小小年纪,言行举止间颇有些军人作风呢。
W妈妈的丈夫是我同一个部门的同事。她是单位公认的“管家之王”,作为双民警家庭,他们家是所居住社区里有名的“文明家庭”。谈到治家,她的经验是“借力打力”。古语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治家亦然,火不旺油旺嘛。同事生性豪迈,曾喜欢下班之后呼朋唤友,觥筹交错,并因此常常晚归。W妈妈先是不动声色,只要“请假”,一律批准。等女儿长到4岁有余,话音变了:“我是没意见,你问问女儿批不批?”权力一下放,没想到女儿却是“中山狼”。眼一瞪,脸一板,视女若明珠的同事只能乖乖缴械,再不复往日威风。那天苦着脸、皱着眉问我:“怎么办?”我说:“这个,基本上很难。”满脸坏笑应对他那满眼角的褶子。
我的一个朋友曾以“女性的隐蔽反抗”为题发表文章,来形容当今世界的两性“战争”,窃以为有些过于严重。因为目光所及,往往如王菲所唱:战争还没开始,就已有人“牺牲”了。而且“牺牲”的大都是男性。全国不敢说,上海的确是“存在的大多数”。
还是龙应台《上海男人》里说得实在:准点下班,到菜市场买条带鱼拎回家……因为这毕竟只是劳力的活,比劳心省事多了。也许,这才是“疯狂的妈妈”存在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