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想走,也不是不爱他,也不是觉得自己不幸福,就是想不明白,才结婚一年,怎么就看着婚姻老了,怎么也不觉得这就是想象中的婚姻、想象中的夫妻。
这是我爱的那个人,可他怎么跟我遇见他的时候那么不一样?相爱的人之间,还是免不了有特别多的格格不入,这可怎么办?
我妈说,人就是这样的,你要是决定跟一个人一起生活,就要学会容忍这些毛病,要是觉得遇见的是个好人,就别嫌他吧嗒嘴,不就是吧嗒嘴吗?习惯了就好了,习惯了,你也吧嗒。
我想到了卸装的演员,觉得有点儿凄凉。
生活本身要残酷的多
有一阵子,李丹频繁地在网上发了很多帖子,都是通告,宣传她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对于这种广告式的帖子,我一向手下不留情,看到就删除。删了几次,李丹的留言来了:“为什么删除我的帖子?我黄色吗?我无聊吗?我违反了论坛的规定吗?请给我一个解释。”我告诉她:“你不黄色,你不无聊,但是论坛规定所有广告帖都要删除,请理解。”
因为这两条留言,我们就算认识了。她接下来的留言标题叫做“在这里给你写一封信”,一共5条,连起来,就是这样一封信:
我早就看你的书,因为你的书,才找到这个论坛,我潜水很长时间,只看不说话。我不明白你怎么能接受那么多人的无病呻吟,却不肯给一个像我这样真正遇到了生活困难的人一个机会。我失业了,因为我自己的选择和经营的失败,我没有生活来源,为了生存,只能和一个男人维持着共同生活,虽然我们一直在讨论分手。我发广告,是为了能让自己自立,这样就不用违背内心的意志,我的广告,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愿意了解我的故事,我可以免费告诉你。还有,你出版的新书《悲欢情缘》我看过了,很喜欢,唯一要跟你讨论的是整本书的结尾,那个美国老男人说的话,我不同意。你们能一拍即合,不过因为你们都是幸运儿罢了。生活本身要残酷的多,你还没真正看到呢。你别不爱听。
李丹留下了联系电话,我打给她,她一点儿也不惊奇:“我知道这样能吸引你。人就是怪,夸你的,你永远可以笑一笑,不搭理,骂你一句,你就不服,马上找上门来跟人家讲理。”我说我不是来“讲理”的,我是来“听故事”的,我问她:“你骂我了吗?在哪儿骂的?”她在电话里哈哈大笑:“我服了,我请你喝咖啡。”
白天的上岛咖啡没什么人,我选择了一个角落等李丹。服务员把一个高个子的、极其瘦削的女子领到我面前,她穿着白色短裤、白色T恤、白球鞋,头发是男人式的“板寸”,手里拎着一只GUCCI墨镜和一串车钥匙。她把车钥匙和一个双肩背的小包放在桌上,笑了:“别看我,我就住在附近,我没车,这是自行车钥匙。”
我觉得我们之间没有距离,真的,可能就是因为互相之间能开一些类似“大不敬”似的玩笑,彼此还都不生气,能笑得出来。我说:“你告诉我了,你30岁,30岁对女人来说,还是玩世不恭的年纪吗?请教了。”她坐下,一边从小包里翻东西一边说:“30岁,年华老去,再不能幽默,就没生机了,自己娱乐自己。”
她戏剧性地拎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的黑字,平铺在桌子上:“你看,这是你写的,我豁出去用一张好纸,给你打印出来,这个是咱们今天最主要的议题,就是你那本书的结尾,你看看,亲切不亲切?”
我看到了这样的话:
我退休前曾经是心理医生。经历过3次婚姻。
我的第一个妻子是在我们结婚第7年的时候和我提出离婚的,因为她有了外遇。那时候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好,我在外面和别人合作心理诊所,她在家里照顾孩子。她的情人是我们的邻居——一个妻子跟别人跑了的男人。我曾经跟她探讨过她为什么有外遇。她说,她的出轨是我造成的,因为我不关心她的心情,满脑子只是我的个人发展。那时候,我曾经感到非常绝望,我想,像我这样一心一意要通过劳动来改变家庭生活水准的男人应该得到女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已经为家庭做了那么多,却还是不能避免妻子的背叛,婚姻还有什么可信之处?我几乎是不名一文地离开了家。
单身三年多之后,我遇到了第二个妻子。我们的婚姻维持了不到7年,好在没有孩子。离婚的原因是我有了外遇。那时候我忽然理解了我的第一个妻子说的话,我认为,我有外遇是她造成的。因为她不关心我的生活和心情,她的世界里除了她自己创办的杂志之外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那个世界里没有我的位置。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一起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欣赏一个女人的精干和独立吗?我想不是的。婚姻的感觉应该是寒冷的夜晚两个人抱在一起彼此温暖,炎热的夜晚两个人分一杯冰凉的啤酒并且互相谦让着喝。这是那时候我对婚姻的理解。
遇到我现在的妻子之后,我变得非常谨慎。在我们结婚之前,我不止一次跟她探讨过关于“七年之痒”,确切地说,我很害怕我们仍然不能顺利度过这个难关。她的一句话让我决定了再次尝试婚姻。她说:“我不可能给你任何承诺,虽然我想承诺你可以跟你一辈子不分开。我只能向着那个方向努力,能不能努力成功,要看我们是不是积极配合。”她是我遇到的最懂事的女人。到今天,我们已经一起度过了16年,有了两个孩子。我们还在努力,向着天长地久的方向。
我说这些是想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世界上的事情其实是没有定式的,所谓规律其实都不一定是真的规律,都有不能成立的时候。是我们人类的懦弱和恐惧让规律占了上风,让我们自己丧失了信念。
所以,我常常对来做心理治疗的人们说:你努力了吗?你有没有和你自认为是规律、其实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斗争过?如果没有,你可以尝试去斗争。
说这些话的人是我在三亚认识的一名美国心理医生,我以《你努力了吗?》为标题,写成了一篇随笔,放在不久前出版的《悲欢情缘》的结尾,为了表达一种健康的观念。前前后后、起承转合那么长的篇幅,这个李丹,专门挑出了这段话。我笑笑:“说得不错吧?要不,你能这么隆重?纸也不错,80克重?”李丹再次哈哈大笑:“得了吧你,打印出来是为了有的放矢,我不同意。今天就是要跟你说说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