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部最新快报显示,1~7月份全国通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05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这是上半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增长低于同期GDP10.9%后的首次回升。业务收入增长率同国民经济增长率经常被业界拿来比较,用以衡量本行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科学认识这一系列数据,电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本刊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电信经济专家杨培芳。
电信业依然高速增长
杨培芳认为,电信收入长势不等于电信业的长势,更不等于整个信息产业的长势。真正反映电信业发展速度的指标是电信业务总量增长率,从这个指标上看,电信业依然高速增长。他认为,当前这种状况,实际上是一种“增量不增收”的局面,背后是ARPU值的下降。尽管这种所谓“增量不增收”的局面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是电信业最后的走向应该是达到“增量也增收”的一种新的平衡。
要对电信业的增长情况作出正确判断,首先应该澄清相关的概念。许多人在评价电信业增长的时候,经常会把电信收入增长速度同GDP的增长速度来做比较,从而衡量电信业的发展速度。实际上这种比较是不科学的,是一种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比较。GDP,即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是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为了进行历年比较,在GDP的计算过程中扣除了价格变动的因素,得到可比价格的GDP,也就是我们平常使用的GDP。也就是说,GDP的核算价格是不变的。恰恰相反,对电信收入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电信服务价格是变化的。据计算,从2000年到现在,中国电信服务的资费水平已经下降了50%左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电信收入增长速度低于了GDP的增长速度不能得出电信业发展放慢的结论。
真正反映电信业发展速度的指标是电信业务总量增长率。杨培芳认为,虽然今年上半年电信收入略低于GDP 10.9%的长幅,但是电信业务总量增长仍然在20%以上,并且7月份的收入增长又调高到了11.4%,电信业仍然以高于GDP的速度在发展。根据信息产业部制定的《通信行业统计报表指标解释》,电信业务总量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电信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各类电信服务的总数量。计算方法是以各类业务的实物量分别乘以相应的不变单价,求出各类业务的货币量后再加总求得。当前电信业务总量是按照2000年的电信服务资费水平计算出来的,这就使得各年的电信业务总量有了比较的统一基础,其增长率能够真实反映电信业发展的速度。
电信业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实际反映的是ARPU值的下降。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ARPU值大都经历过很高——下降——上升的三步曲。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只不过长期的业内生涯,过多的按照工业现代化规则关注收入利润指标,使得对电信的后现代规律特征缺少认真分析。电信发展初期,人们用稀有资源建设了铜质网络,并吸纳大量人工接线员构建了电信服务产业。就像中国20年前一样,一个办公室甚至一个居委会一部电话,大家排队打,ARPU值想不高都不成。现在电话高度普及,如果还是单一的语音业务,ARPU值不可能不降下来。
此外,上半年电信收入增长放缓还有具体原因:首先,电话用户增长放缓,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供过于求,而普及率较低的西部和农村潜在市场,又由于受实际消费能力限制,尚不能形成较大的需求;其次,转型刚刚起步,信息业务虽然对收入增长有一定拉动作用,但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传统业务收入结构。
电信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面对电信收入增长趋缓,业界有一种担忧,认为收入下降会影响到电信行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杨培芳对这种观点给予了纠正。他认为,电信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不是以它创造的财务收入多少决定的,而是由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换句话说,主要是由它对社会的宏观作用和长远影响决定的。将来电信继续发挥基础作用,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新产业链形成以后,更多的“车、货”都要通过核心网、接入网广泛传播,ARPU 值自然就会上升,电信业收入也就会合理上升。
据测算,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社会,但是信息产业对GDP贡献率已经达到4.35%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显现,并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本刊战略研究部在上半年进行的信息化市场应用大调查中得到的信息表明,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传统语音业务的发展已经显得后继乏力,难以支撑起整个电信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将是电信运营商新的蓝色海洋。信息化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是复杂的、多样化的,不仅需要传统的语音业务,更需要包括数据专线、信息服务、系统集成、视频图像等在内的综合化业务。对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运营商来讲,丰富多彩的信息化业务是重要的增长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融入到信息化之后,电信的国民经济基础作用也不会动摇。电信实现新的平衡以后,以它的高效廉价特性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更加凸显其基础产业特征。电信业诞生在工业社会鼎盛时期,又是信息社会的先导,这个性质也不会改变。也许像汽车代替马车一样,有那么一天“电信”改作“光信”或者更高级的什么信,但就像交通作为工业社会的基础产业一样,通信仍然是将人类导入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
电信业需把握后现代规律
杨培芳认为,电信业作为信息社会的先导,其发展已经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工业经济,而是要符合后现代经济规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率先证明了二元对立工业模式的低效率,最近他又建立了“三人演化合作博弈模型”。还有更多前卫学者通过对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梅特卡夫法则、达维多定律、新泰尔定律的分析,发现目前电信业的混沌状态正预示着一场新的经济革命的到来。未来的成功不一定属于现在的强者,关键是谁更适应新的经济规律。
工业经济的基本规律是生产资源稀缺、消费欲望无限。由此引出整个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也就是如何更有效配置这些稀有资源。信息经济的主要生产资源是集成电路和光导纤维,原料来源于砂子。由于信息和知识广泛渗透,人们的消费欲望也不再无限,工业现代化的许多规则必须改变。
工业经济教会人们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导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商业诚信的缺失,最终造成双输困境和社会利益最小的结局。因此,工业时代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应该让位给社会价值最大化,电信企业应该率先转变经营理念,不是争夺对方(包括消费者的)财富,而是共同创造财富。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前提下获得合理利润,也就是社会平均利润,从而换来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记者从事电信新闻工作以来,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电信业界超强的自我意识。电信业界汇聚了大批勤于思考的精英和踏实工作的员工,在每一次变革来临之前,总是能够先机而动:还在蓬勃发展的时候,就能够预见到企业将会面临冬天;在收入迅猛增长的时候,就能提出战略转型的历史任务。我们不是在顺应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后现代经济开始露出冰山一角的时候,电信行业能够一如既往地把握住客观规律,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