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找有潜力SP的过程中,我们一度非常迷茫。我们不断地质问自己:我们的问题是不是问错了?在内容资源有限、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营销手段单一且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的情况下,对于现在的增值业务服务提供商,也就是所谓SP来说,也许生存而不是发展才是他们应该关注的第一问题。
事实上,现在的大多数SP都在忙着跑关系、冲排名,很多人说,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活着而已。但是,这样的生存方式真地能够被称为“活着”吗?对此,我们保持了足够的怀疑。
在我们看来,“活下去”是一个比“活着”更有意义的词汇。因此,才有了我们对于潜力的追寻与思考。
不唯CP是从
在很多人看来,CP将是未来SP转型的方向。运营商本身的态度也适足于表明这个行业中内容的稀缺。
根据ChinaMobile的规定,由其提供信源,SP只能得到70%的分成,而由其承担产品集成、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的职责,SP则能得到80%的分成。
但是,CP是条“华容道”,可以成为实力卓越的大型SP的出路,却对小型SP筑起了高高的门槛。
在内容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实力存在缺陷的中小SP并没有从中分一杯羹的能力。
事实上,与其说SP最好的出路是CP,倒不如说,CP天然有做SP的资质。在通信业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的今天,这着实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因此,在拟定这份名单时,我们并没有唯CP是从,我们列出的企业大杂烩般搅在一起。有的好像只是一个单纯的CP,有些则更像发行商。有的将铺设渠道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些则将渠道完全委诸他人。
事实上,这本身就说明了SP存在的价值。一些内容也许不需要太多的二次开发,就能够成为通信产品,比如彩铃业务。但是,更多的内容需要进行设计、包装,否则,即便内容具有吸引力,但如果在将内容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其实现流程、功能设置、信息更新、内容延伸等方面,不顾及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理,这些内容也难以产生真正的价值。
内容为王,并不是CP为王。
黏性第一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用户对增值业务非常不敏感的年代。因其不敏感,众多SP才会对ChinaMobile的用户唤醒和二次确认政策产生如此大的抵触心理。也因其不敏感,增加用户黏性就成为所有SP面临的重要命题。
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将行业应用和核心的CP资源,作为运营商转型的两条康庄大道。因为,行业应用的行业背景,让用户对其具有了天然的忠诚度;而内容同样是培养用户黏性的最好土壤。
放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传统SP转型做行业应用成功了,而另一些SP则失败了。失败不在于所做的是否从属于“行业应用”这个概念,只在于该“行业应用”是否是一个具有天然用户黏着度的业务。所谓“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行业的产业融合应该成为目前业务创新的主要方向”只是一句过于纲领化的教条。
在用户黏着度概念的指引下,我们会发现,中小SP其实还有出路。比如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预报、交通信息、彩票,这些都为中小SP提供了生存空间。
很多人说,现在的SP行业就像当初的互联网行业一样,在为当年的“泡沫”付出代价。事实上,互联网价值的真正焕发恰恰在其回归本来面目之后,那就是工具。而只有基于这种工具之上的服务才能体现互联网的真正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SP行业也需要回归自己的工具本性,以便容纳更多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