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Mobile开发IM的传闻由来已久,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随着近期“11条军规”和“三种IM业务处理办法”的出台,以及“飞信”的发布,移动的野心终于是走入了实施阶段。
作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移动在SP行业一直扮演的是“裁判”角色,如今这个裁判兼职做起了球员,球场上的其他球员无疑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试想,当克里纳一边吹罚比赛,一边往球门里踢球,那将是多么滑稽而恐怖的事……
从“星巴克的直营策略”说起
让我们先跳出移动进军IM这件事,看看近期发生的另外一个案例:不久前,星巴克全球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访华时表示,星巴克将改变过去在中国的经营模式——叫停特许经营,回收股权,星巴克将在华变身为独资直营。
为什么星巴克要改过过去的加盟模式,转而自己玩?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市场的前景远远超过了星巴克之前的预期——仅上海统一星巴克在短短两年内便获得了3200万利润;其二,加盟模式中星巴克只能收取少量固定比例的提成,远不如自己玩赚得多。
从星巴克在中国的直营策略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理解ChinaMobile打压IM的SP业务、推出自有IM软件的原因,因为ChinaMobile和星巴克做出策略调整的目的是一样的——寻求利润最大化。
那么移动看准的IM移动增值服务究竟有多大利润空间呢?我们找不到确切的数字(有统计认为这个市场一年的利润为8亿左右),不过可以翻开Tencent和TOM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财报看看:Tencent今年第一季度的“移动及电信增值”收入为2030万美元,Tom.com今年第一季度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收益为4549万美元。
解析ChinaMobile的“三种IM业务处理办法”
既然ChinaMobile是为瓜分蛋糕而来,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ChinaMobile究竟能抢到多大比例的蛋糕?或许现在谈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因为其中变数太多,谁也不知道移动会在未来出什么牌。不过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移动已经打出的牌——引发广泛讨论的“三种IM业务处理办法”,即“数通[2006]167号”公告,这是移动整个“蛋糕抢夺”计划的第一张牌。
这个公告实际上有三层意思:在IM领域以前没有与移动合作的,以后也没合作机会了;正在与移动合作IM业务的合作方,ChinaMobile不再帮忙宣传推广了;与移动有合作的SP,其IM方面的业务以后也不再合作,当然更不会帮忙宣传推广。
进一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未来的Tencent及其他SP收益构成中,有关“移动及电信增值”中的IM相关业务将被不复存在。也就是说,移动的“三种IM业务处理办法”断掉了SP的部分财路。可以预计,这一规则的出台之后,一大批过分依赖IM业务的SP将被清扫掉,而几大门户中,做广告的新浪和Sohu.com、做游戏的网易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无线增值服务收入占很大比例的TOM受到的影响稍大,不过不伤大雅。
对Tencent有多大影响?
根据前文的分析来看,移动的举措导致SP减少收入是必然的事,不过移动进军IM,作为国内即时通讯老大的Tencent,真的会首当其冲、谈之色变吗?实际上短期之内我们根本看不到太大的影响。
让我们再次翻开Tencent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其中提到了“移动及电信增值”收入,尽管该收入从绝对值上有2030万美元,是个比较庞大的数字,不过它只占到Tencent公司总收益的25.3%。而且这一比例近年来呈一直下降的趋势,2005年末的这一比例高达62%。此外,这里的“移动及电信增值”收入中,移动发布的“三种IM业务处理办法”只能瓜分掉其中的部分。由于Tencent的财报统计不够详细,其中的比例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应该不高。
此外,Tencent的财报中还反映了另外一个情况:“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由上一季度的61.2%增加至本季度的67.6%,该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Tencent已经摆脱了对“移动及电信增值”收入的依赖,开始凭借其QQ幻想、QQ游戏、QQ秀、Qzone等业务的崛起增大“互联网增值服务”在整体收益中的比例,并且这种尝试已经卓有成效。
多年前,Tencent凭借与移动合作推出移动QQ,赚得第一桶金;现在,Tencent基本上可以拍拍胸膛告诉移动——我们不再需要靠你来赚钱了。当裁判兼职做了球员,但球员已经不需要靠踢球挣钱,这时候的结果便是:裁判赚了,但球员也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