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SP公司大面积裁员求活路
--管理部门联手运营商推行“铁血”政策整治SP市场
“这几天来找我的人很多,但我实在很难决定要不要再度跳槽。”小黄的声音显得有些疲惫。作为SP精英,小黄从业两年多已经五次跳槽。但对于此次同行伸来的橄榄枝,小黄开始迟疑不定。他知道,SP的日子已经开始难过了,“如果贸然跳槽,面临的将是失业的危险。”
让小黄心惊肉跳的是从5月开始的SP整治风暴在7月份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移动和联通同时推出“铁血”政策,严格监管SP业务,并通过“延长免费试用期”的规定大幅提高SP的运营成本。
而就在日前,福建省通信管理局转发了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关于调整和统一短消息类服务接入代码的通告》,从7月31日开始,福建省通信管理局调整和统一SP代码的相关工作。
此举意味着,那些存在违规操作的SP公司将拿不到代码,最终淘汰出局。
“目前福建的200多家SP公司,大多集中在福州,这些SP公司原来多少存在一些违规操作的东西。随着监管力度加强,目前这些SP公司大都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许多中小SP都已经开始大面积裁员以求自保。这时候跳槽,风险实在太大了。”小黄称。
用户订制业务后可以免费试用一个月
SP业务量缩水一半以上
新政强力推行
SP业务每月递减
“运营商新政颁布后,几乎所有业务都受到重创。”在一家SP公司担任高层主管的周勇这几个月来倍感压力,“公司的业务量每个月都在减少,目前的业务量还达不到原来的一半,账面上的资金已经所剩无几。”
和周勇一样,省内众多规模较小的SP公司的业务量均成倍往下掉。“原因很简单,SP各项业务的主要营销渠道——‘群发’受到了严格监管。此前以‘挑逗性内容’为主的群发业务更成了监控的重点,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月消费’收到严重影响。”
而“延长免费试用期”的规定更是在深层次上打击了SP业务的推广。
周勇告诉记者,根据新规定,用户在订制业务后还可以免费试用一个月,“这些业务多半是娱乐性质的,用户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失去新鲜感,他们很有可能在试用期到期之后就取消订制。”
“这次有关部门真的动真格了。”SP行业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此次整治力度比2004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前每次整顿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根本原因是因为管理权和审核权仍然都在运营商手里。而现在所有的权限都被收归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反弹的几率很小。”
营销费用惊人
SP公司裁员死撑
很显然,业务量的大幅缩水和收入的锐减,SP行业不得不为生存自保。这其中,裁员成了主要的一种手段。
周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家规模小型的公司光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等各项费用,每月开支至少5万,而这还只是很多SP公司月开销的“零头”,如果算上营销费用,每月的费用是惊人的;相比小型SP,雇员在两百人以上的中型SP,其月开销至少在300万-400万,更不用提一些大型SP。
“有的公司已经开始裁员了,还有些公司裁员的风声也很紧。”采访中,前述小黄告诉记者,一些大型的SP公司都是依赖传统业务,一旦业务量锐减,大量资金又预付了广告,就会非常危险;而一些业务比较单一(主要依靠SMS包月盈利)的公司更是岌岌可危。“如果这些公司全部撑不住的话,全省的SP数量至少减去三分之一。”
据了解,目前许多SP公司都在想门路,希望能通过项目合作及利用特服号资源以改变困难局面。但业内人士称,“如果早有这样的盈利空间,各公司不会等到现在才做,更何况,特服号资源的毕竟是少数。”
“SP的不规范手段已经被屏蔽,盈利空间急剧下降,产品基本同质化。因此,许多SP只能通过裁员死撑,期盼转机的出现。但从目前情况看,这种转机看来微乎其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行业面临转型 “内容服务”将成目标
没有哪个SP愿意坐以待毙,目前,“自救行动”成为SP论坛的热点话题。而在这些所谓的“自救行动”中,“业务转型”成为提到最多的字眼。
其实,针对所谓的业务转型,福州早已经有SP公司作出了“榜样”——这些榜样公司在这场整治风暴当中过得相当悠闲。
上述业内资深人士称,这些“榜样公司”过得悠闲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手里掌握着一些独特资源,并凭借这一资源与运营商开展合作。“比如此前,作为我省为数不多的全网SP——西岸网讯早已经在两年前转型,做一些与医疗行业有关的合作。就在近期,他们又与福建移动一道推出了新业务——用手机SMS挂号。”
“显然,作为内容提供商,我们能做的方向很多!”该人士表示,在转型的必然性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共识之后,省外一些公司已经在做数字娱乐内容制作,而省内也有许多公司在尝试这块内容。“今后的SP显然不再是一个桥梁,天气信息、福利彩票、交通信息等‘内容服务’或许能够成为SP经营的一个方向。”
而周勇也表示,“或许此次整治不是一件坏事,违规操作少了,大家都在一个制度范围内,那时比拼的就是实力和创意,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里面,我们能够做的事情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