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学形势有清醒的认知,对未来有详细的规划,才是留学路上不掉坑的最佳保障。
作者:留学全知道 教育观察员 Estrella
转眼已到了公元2019年的11月末了,留学申请进入了白热化阶段,deadline一个接着一个,准备文书和材料令人头秃,忙里偷闲刷刷朋友圈,又发现很多机构已经开始“晒榜”……
每到录取结果公布的时刻,关注各家留学机构offer榜单的同学都会发现,这年头真是“哈佛耶鲁遍地走,纽大加州不如狗”,随随便便就能在榜单上看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藤校的offer。
然而,每年真的有那么多国内申请者成功进入顶级名校?机构们拿offer真的能拿到手软?美高美本申请中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内幕?
这一次,留学全知道特地邀请一位资深业内人士M老师匿名爆料,揭开留学业界中的“潜规则”,帮大家避开申请路上的种种陷阱。
那些收割大堆名校offer的机构真的适合你吗?
每年申请季结束,都会看到很多机构晒出offer榜单,哈佛、耶鲁、斯坦福……各种顶级名校令人艳羡,很多正在寻找顾问的学生和家长自然而然就会被吸引。然而,一张金光闪闪的offer榜单并不代表这家机构一定资质过硬,很多时候也会出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情况。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机构晒出的offer数目是否准确。N老师提到,每年部分机构晒出的offer榜上哈耶普都不会缺席,然而只要有心的家长去查看新闻,就会发现大陆地区的学生加起来也只收获了那么个位数的名校offer(如2019年,MIT给中国籍学生共发出5枚预录取offer,但全部都毕业于美高,也就是说大陆地区无一斩获);与各家机构的数据一比较,很明显就会出现对不上号的情况。
那么机构是如何统计出数量可观的名校offer呢?这其中大有门道:
在美本申请中,不同国籍的申请者实际是在不同的池子里,大陆地区和持有美国绿卡、或是香港身份的学生申请难度都是不同的,但很多机构却故意混为一谈,把很多美籍华人学生的offer也算到总数中;
有些学生未必是完全委托机构帮助申请,很多可能只是帮忙检查文书,或是参与了机构主导的一些活动,但在最后统计offer时,这部分学生的成绩也会被算进榜单;
另一方面,很多机构为了能够交出一份漂亮的offer榜单,都会有意地挑选标化成绩高、各方面水平出众,甚至是家庭背景卓越的学生——这些学生本来就有极高可能性能够进入藤校,机构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M老师还提到,也有机构会与一些知名的中学合作,通过资源置换的方式获取优质生源。比如给中学提供优秀的师资,帮助提高他们的标化成绩,作为回报,学校会把最有潜力冲击名校的学生介绍给机构。
总体而言,机构晒出的榜单有一定几率存在水分;如果只根据这一点来选择留学顾问,难免会“掉坑”。M老师建议,在选择机构之前,最好能让孩子与顾问面对面接触,谈一谈自己的留学规划和预期目标,也能借此了解顾问的性格如何,双方是否能合作愉快——毕竟在未来一年甚至几年中,学生和顾问都将是申请路上最亲密的战友。
选择一个性格合适、能够对孩子有切实帮助的顾问,要比TA是否履历辉煌、名声响亮更为重要;明白这一点,就能避开选择机构和顾问时的很多陷阱。
迷信外教or前招生官?他们的履历可能存在造假!
前段时间,“某国际知名英文培训机构7名外教吸毒被抓”的话题被顶上了微博热搜,而这早已不是外教们第一次出事。有人多年以后发现自己大学时的外教早就上了美国司法部的通缉名单,甚至还有北京一所著名私立学校的外籍教师,被发现早就因引诱女学生、性侵等行为,被加拿大卑诗省的教育部无限期取消教师资质……
类似乱象在留学圈内也有出现。很多机构都会标榜自己拥有顶级名校毕业的外籍顾问,有些甚至是学校的前招生官等等。M老师说,他曾经面试过一位号称是加州伯克利毕业的外籍白人老师,但在审查资料时发现他的毕业证书是伪造的,因此没有录用;但过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这位外籍老师出现在了另一个机构的官网上。此外,还有肄业于某名校的顾问,依然堂而皇之的在自己的教育经历中加上学校的名字,只是把“毕业于”修改成“曾就读”……
不仅存在学历造假,很多外籍顾问的工作经历也存在水分。首先就是常见的xx大学“前招生官”——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有过大学招生经验的顾问会更了解学校的招收标准,从而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申请名校。
但“招生官”一词实际是个泛称,很多顾问可能只担任过“校友招生官”,但为了宣传的需要,也会说自己是前任招生官。想要避开这些坑,以下几点必须了解:
美国大学的现任招生官是不允许兼职的,在机构做留学申请顾问更是非法行为,以此为宣传噱头的机构可以直接放弃;
很多人可能在招生办公室工作过,但不一定接触过材料审核,可能只是负责收发邮件和四处宣讲。这一类的“招生官”很少接触文书,对于申请未必有实际帮助。一般来说,招生官(Admission Officers)、招生办主任(Directors of Admission)、招生办副主任(Associate Directors of Admission)以及招生院长(Deans of Admission)这几个职位拥有招收学生的决定权;
大学的招生办公室中会有不同的招生副主任面对不同地区,如美国南部、美国东北部等等,如果没有接触过亚太区的招生工作,可能对国际生的申请情况并不了解。另外,某所大学的招生官会比较了解本校的招生情况,但对其他学校的标准不一定清楚。
避开陷阱的最佳办法,就是不要被xx大学前招生官这类“金字招牌”迷惑了双眼,更注重顾问本身的实力和教育理解,寻找最合适而不是最出名的那一个。
签到金牌顾问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随着近年来海外留学市场的火热,留学申请顾问的价格也一路走高,十几万、几十万的比比皆是,甚至有高达百万的顾问费用。聘请到优质顾问之后,很多家长就对后续的申请操作不闻不问,直接当起“甩手掌柜”,无论是文书修改、课外活动还是标化刷题一律不再过问,甚至到最后连申请了什么学校都一无所知。M老师表示,他就曾经接触过一位家长,直到申请都递交完毕,才知道自家孩子因为名额限制,没有选择申请加州那几所公立大学……
签到金牌顾问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很多时候即使签约了知名顾问,也不一定就能收获理想的结果。比如很多留学顾问在修改学生文书的时候会“一稿成”(修改一次后就定稿),家长以为这是顾问能力的体现,但更多时候,这可能代表顾问对文书的修改并不上心,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M老师还透露,某位业内知名顾问之一,几乎每年都会有名校offer入账,很多家长学生都冲着这一点去签约,但即使是和TA成功签约的学生,部分文书也并非由TA本人修改,而是交给其他顾问或是助理。M老师说,这种现象在留学申请领域内非常普遍。不少机构在签约时一律只落款“XX机构留学顾问”,而不会具体写明是哪位顾问,就是为了避免相关的法律纠纷。
此外,很多家长本身对申请的流程细节并不了解,加上很多顾问对家长的介入有所排斥,也导致家长很难实际参与孩子的申请。M老师透露,某一线城市的知名申请顾问就曾公开表示不欢迎家长参与申请,TA既不会和家长直接联系,甚至在与学生面谈时也拒绝家长的旁听。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很难了解申请操作的实际进程,更遑论监督了。
那么,作为购买服务的一方,家长怎样才能确保自己高价找来的顾问尽心尽力地参与到了申请的每个环节?M老师指出,在留学顾问市场中,由于信息资讯的不平等,家长总是相对弱势的一方;想要掌握孩子申请的情况,就必须做个参与度高的家长。不一定要经常和顾问联系,但要与孩子保持交流,多探讨TA在申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记得把各类申请账号和密码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全部交给顾问。
M老师也表示,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出国留学有了独立的思考。他提到,之前有一个体制内的孩子,同时拿到了英国G5大学和美国顶尖文理学院的offer,后者还提供了TA高额的奖学金。但孩子的母亲和TA沟通过后,还是选择了英国的offer。一方面是考虑到以后想在金融行业发展,G5的名头更响亮;另一方面,虽然该文理学院在美国的就业形式很好,但家里的首选意愿还是回上海发展。
对留学形势有清醒的认知,对未来有详细的规划,才是留学路上不掉坑的最佳保障。
留学顾问应该怎么挑?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都开始焦虑:美高美本申请路上的坑这么多,孩子的成长又不允许重来,怎样才能少走弯路,挑选到一个靠谱的顾问?这个问题,我们也询问了M老师,总结出以下三点:
01 诚信比学历更重要
好顾问未必要名校毕业,举个简单的例子,复旦毕业的学生并不一定清楚交大的录取标准。因此,名校出身是加分项,但不必作为选顾问的硬性条件。更重要的是,顾问提供的教育背景是否真实;一个会在自己的简历上弄虚作假的人显然不值得信任。
如何确认顾问的教育背景?查询学校的yearbook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M老师提到,有些顾问会在教育背景上写“曾就读于xx大学”,而不是“毕业于xx大学”,这可能就是一个文字陷阱,代表顾问或许是辍学肄业。
02 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有时候,选择那些知名度很高的金牌顾问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因为他们时常需要四处宣讲,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并不多,也很有可能不会参与到申请的各项细节中,而是由助理或其他不知名的顾问代劳。
因此,寻找顾问时,最好能够确认他今年手下有多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申请的各个环节;比起知名度,一个踏实肯干,愿意一遍遍磨文书细节的顾问或许更为可靠。
03 教育理念一致
在寻找机构及顾问时,家长首先应该明确,顾问的存在是为了在孩子现有的水平下,帮助TA申请到选择区间内最好的学校。能否让文书成为申请中的“点睛一笔”,孩子的个人特点与顾问的风格是否契合非常重要。
M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曾经带过一个学生,学生的妈妈经营了一个教育类公众号,影响力颇大,一般来说这会是很多申请顾问着重渲染的点,但最后在他们递交的申请文书中,只有一篇100字左右的小文书提到了这个公众号。因为他和学生都认为,文书最重要的是突出个人的特点,而不是别人眼里你最大的“优点”——只有在理念上保持一致,孩子和顾问的合作才会发挥1+1>2的效果。
在留学申请市场火热的当下,家长很容易被各类漂亮的榜单和外界的喧嚣所挟裹,此时,能够保持冷静独立的思考尤为可贵。我们也很乐于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拒绝“不选最好,只选最贵”的模式,在对于孩子的留学规划上有了更清晰的视野和更长远的思考。
出处:见配图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