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托鲁奇,这位意大利籍导演,无可否认已被列为殿堂级的大师。他的《革命之前》又或《同流者》或许未必是众人的一杯茶,但他在电影中所表达的政治氛围却迷倒不少青年。他的新浪潮理念,以及认同青少年追梦的行为更造就了他成为火红的六十年代的电影代表。而自从《巴黎的最后探戈》于七二年面世后,贝托鲁奇这个名字更行销全球,不论是好是坏,已让人对狂乱的性事有了更生的认知,绝对非同小可。
事隔三十多年,贝托鲁奇再次出手拍了出《戏梦巴黎》,电影上映之日姑勿论票房成绩如何,但争议却依然不绝;一如戏中的那三位主角为差利卓别灵和纪士达列顿谁才是喜剧之王争个不亦乐乎。大师指电影的灵感来自《TheHolyInnocents》的小说,本来他无意在以巴黎为故事背景的,但当看到书中所谈及的政治理想,又不能自持的把故事转到六十年代的巴黎去。
以外来者身份扬名巴黎的「贝老」在《戏》片中似乎有点夫子自道,刻意安排其中的一位重心人物米高彼特,同样由美国留学巴黎,处身一九六八年的学生运动中,背景的政治意味相当浓厚。这位外来者就在这个时候,有幸亲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眼底出现的完全是一个新世界。
戏中讲述由于电影资料馆馆长被开除,于是引发连串的罢工罢课,三名预备看戏的学生当中包括了兄妹二人刚巧碰上了,看不成戏的他们就以另一种方式来玩他们的电影游戏,最后更演变为性游戏。在这个题旨上,「贝老」一如既往的大胆而神秘,这亦是贝托鲁奇电影永远惹起争议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