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涉及宗教的文章,或者跟宗教电影有关的评论,往往要面对较大的挑战。因为这不是个人是否能自由探索,而是涉及个人信仰,甚或对其它人信仰可能产生影响的问题。
米路吉逊演而优则导,他对自己信仰的反思,也引发了对他的观点的争论。米路吉逊是出身于强烈宗教文化背景的演员和导演。他在成功电影事业和家庭关系方面,仍然面对着重重压力。他说过:「有一段时间我陷入非常绝望的抑郁情况中,好想跳出窗口一了百了。」他反省自己既不想生又不想死的情况。他认为新作《受难曲》(ThePassionoftheChrist)能治疗自己的绝望抑郁心理。
米路吉逊拍《受难曲》之前的心态确是危险的,但他正如许多曾经想过死的抑郁心理者一样,都能越过鬼门关。据统计所见,八成自杀者都患有抑郁症,可见米路终于战胜了抑郁症。
拍《受难曲》使米路吉逊有机会在一段时间内全面去探索宗教问题,搜集圣经记载和不同历史书籍,这有利他解开自己的心结。
米路吉逊在自我挑战中成长。他在这样沉重宗教文化背景中生活也能做得到,正好反映了他在电影行业中崛起是有其原因的。
有时我会想,耶稣受难其中一个主因正是体会了宗教自由。作为当时的异教徒,他能领导受众走向新的道路,的确伟大。我们又会想Hong Kong有宗教背景的学校,为何会将宗教列为教学课程之一,而不是选修课程。即使以宗教立国的美国,学校也不容许这样做。这与耶稣当年争取宗教自由又是否互相违背?
米路吉逊当年拒绝演绎马田史高西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TheLastTemptationofChrist),是怕亵渎神明,今日部分宗教人士对他的新作《受难曲》,也同样感到是亵渎神明。这是因为观点和角度不同,难免有争论。
宗教电影的市场问题,也是投资者和创作者不敢冒险的领域,米路吉逊认为票房可能是非常好或非常坏。这点,他已过关了,《受难曲》的票房已旗开得胜。
涉及很多人信仰的宗教,在探讨过程中,少不免会引来部分人反对。《受难曲》这样正面的处理,也不例外。
我们知道电影不论探索任何行业,都会有行内的资深人士觉得所探讨的问题流于表面或不够真实,这是个人深刻经验的体会。宗教电影面对的问题相对地多,这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