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尤小刚所回答的诸多疑问恰恰直指除了“24小时连播”的特性外,《非常24小时》还兼具着的另一个多年来国内电视剧中十分罕见的“科幻”元素,这也是极具研考价值的课题。早在五年以前,记者就曾对“中国人有谁看懂了《黑客帝国》?中国人是否缺乏想象力了?中国的科幻作品究竟怎么了”这样的话题进行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文艺创作领域确实缺乏一个科幻的土壤与前景……等了这么多年,我们今天终于可喜地看到了一部罕见的科幻电视剧的出炉,然而却又被人指责为“低估了我们的想象力”,虽然尤小刚相对合理地对这一提法作了较为科学的阐释,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科幻作品确实太少、太少,我们的科幻领域始终被美国大片所垄断,这里虽然有资金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没有对这一艺术样式予以重视,我们一直在忽视着一种力量。
世上有很多种力量,其中,情感的力量是致使人类延续的原始动力;道德的力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知识的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内在核能。然而,还有一种力量,它以假设为前提,以现实为参照,以“无”为根本,以“有”为终结……正是这种力量,牵引着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所有变革,那便是———幻想的力量。
如果《非常24小时》能够在科幻作品领域给予国人、特别是文艺工作者们更多的启示,那它的意义将远远超过它在国内首创的24小时连播纪录。
《非常24小时》在大年初一以24小时连播的形式成功地摘下了中国第一颗“24小时连播剧”的果实,并且在各路媒体近几天来的反馈中均受到了好评。然而也有网友在各种论坛中对该剧中的幻想成分提出了质疑,认为《非常24小时》低估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想象力。
在人们对《非常24小时》的评价中,“24小时连播”形式被广泛认可,当然,也有观众认为这是在学人家美国的《反恐24小时》,这一点早在该剧制作之初,就已经被导演尤小刚坦然承认过,而也有网友站在《非常24小时》一边,说:“这有什么?电视剧就是图个乐,只要克隆得好,目的就算是达到了。”另外,也有观众提出,“这种挑战体能极限的电视剧如果放平常可受不了,这也就仅限于逢年过节还算有些意思。”
此外,在众多关于该剧的评论声中,有一种声音显得格外清脆,就是人们对该剧中科幻成分提出的疑问。有报道说:“一位姓郑的小姐看后觉得剧中几个高精尖科学家使用的道具还不够先进,比如剧中两个人通过无线上网的MSN联系,这东西在现在生活中很多年轻人都可以做到,而剧中那些如此高科技的部门还使用这个,有点不够先进,应该再使用更尖端、有创意的科技产品。”还有网友说:“他们居然不知道把硬盘卸下来挂在另外一台电脑上看里面的文件,还苦思冥想想密码,还电脑高手呢,好搞笑!”
对此,导演尤小刚解释说:“首先,电视剧与电影不同,一部100分钟的科幻电影可以投资几亿美元,而电视剧的100分钟也就七八十万人民币,我们因此不可能制作出像美国科幻大片那样的科幻电视剧,那种科幻场景与先进的科技设备我们无法呈现也制作不出来,同样限于成本,《火星叔叔马丁》不也就是脑袋上多两根天线,还有什么?其次,就科幻本身而言,一种是硬科幻,就是那些纯粹靠技术完成的画面,还有一种是软科幻,就是对人文的东西进行的一种幻想推理,刚才说了,由于电视剧的制作成本问题,使得我们不可能去玩那些硬科幻,我们只能去再现一种科幻现实主义的东西,而不是科幻浪漫主义的画面或是硬件设备。再者,从电视剧本身出发,它原本就是一个适于讲故事的结构,它最重要的还是在描写剧中人物,用一个接一个的情节来完成对人物的塑造,这才是电视剧的特长。最后,至于《非常24小时》,它名为一部科幻险情剧,科幻作为它的包装外壳,我们其实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对有关环节进行了幻想,包括虚拟的‘中国EMC机构’,也就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包括他们通过网络打电玩的方式让时间提前了三分钟等等,还有像太空舱,我们也是尽最大可能制作了比常规舱还大好多的模拟舱……”
“那您觉得目前国内科幻电视剧与国外相比,差距在哪里?”“我认为投资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不输别人。”“可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真正的科幻剧屈指可数,人家的科幻电视剧市场却已经非常成熟,这难道不是差距吗?”“那倒是,我们在整体市场方面还是欠缺的,不过我还是要强调,如果投资差不多,我们的想象力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