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佳宁实习生周素娴
本期PK台嘉宾:
互联网独立评论家洪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专家吕伟刚
重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信息学博士张建勋
“自由艺术家”博客博主安迪
千橡互动市场销售副总裁王秀娟
随着WEB2.0的兴起,互联网上最近一年多时间里“恶搞”成风,所谓恶搞,或者是胡戈的文艺调侃式或××姐姐的低俗恶搞都极大地吸引了网友的眼球,许多网站也凭借“恶搞”手段获得极高的人气。由于网络恶搞具有极高的眼球效应,因此恶搞之风越演越烈,甚至出现恶搞红色经典,比如“雷锋和漂亮姑娘搞对象”、“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等。恶搞盛行之下,红色经典中的英雄人物被恶搞者肆无忌惮地调侃、戏弄甚至丑化。
为此,最近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及单位相继呼吁停止网络恶搞,同时还出台了相关的互联网视频管理条例。“文明办网,抵制恶搞”呼声一浪高于一浪,由此一来,恶搞是杂草还是毒草?网络恶搞是否催生出新的互联网经济模式?恶搞能为互联网带来多少作用?停止恶搞对网站有什么影响呢?
PK1:恶搞是网站吸引眼球的利器?
记者:恶搞是现在很多网站赚点击率的利器,但最近“围剿”声四起,对于网站的发展而言,恶搞是利大还是弊大?
洪波:首先恶搞是网民的权利,是网民的情绪需要,恶搞和网站可以说是互相利用吧。对于网站的发展没有什么利弊之分。网站是提供了一个恶搞的平台,但他们在互联网利益争夺战中不具有优势。普通网站处于弱势,网站的声音太弱,假如围剿成为事实,对他们就是致命打击。而对于发表恶搞作品的个人来说,如果国内发表平台受阻,他们就会选择在国外的网站上发表。
吕伟刚:一些网站为了赚取点击率,常常把一些内容色情,情节哗众取宠的低级趣味恶搞作品放在网页上,通过高点击率来获得风险投资,短期来说,可以有一定的效果,但对网站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这虽然是一条捷径,却影响网站的用户结构、品位。可以说,这是目前网站发展浮躁的表现,从整个互联网的产业链来看,都有这种功利的色彩。恶搞有被网站滥用的倾向,网站想借它吸引人气,获得风险投资甚至上市,风投商想更快地得到资金回报。
张建勋:我觉得恶搞对网站的意义反而不大。现在一般的网站最多就是第一个将恶搞作品发表,其它网站很快就会转载,而网友一般通过搜索引擎找网址,它想赚取点击率的目的就很难实现。除非是播客网站自己的原创内容,是独家恶搞作品,这样就可以使网站出名。一般来说,只是恶搞作者出名,像胡戈已经借他的名气开始转向拍摄网络短片发展,却没有听说哪个网站借馒头作品出名了。
安迪:我认为网站的作用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快速广泛的平台,而恶搞就像一个内容填充其中。恶搞作品之所以能够快速传播,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内容有趣,网友觉得好玩就会纷纷转载。网络和恶搞的结合就像一个先锋队,像是给人类加上了翅膀,让人类的想像可以更自由地飞翔,这是人性更大程度的飞扬。我觉得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利弊可言,应该是共同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王秀娟: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低级趣味的视频文化借“恶搞”之名散播不健康思想和内容,给互联网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因此,这类“恶搞”对于互联网乃至整个社会肯定是弊大于利。作为WEB2.0的领先网站,Mop.com上面聚集了大量积极主观能动的用户,以健康、积极向上的风气引导这些用户是Mop.com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PK2:恶搞占有一席之地?
记者:现在网上主流意见是围剿恶搞,那么恶搞以后会向什么发展方向转变?它能否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洪波:我认为恶搞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它始终是一种娱乐方式,最多就换一个发表平台而已。当然网站对它的内容审查可能更严格了,网站夹在广电局和电信局之间,生存可能会更加辛苦。就恶搞本身而言,它不可能在互联网经济中有什么贡献。就算部分网站靠它来赚取点击率,恶搞作者如胡戈之类可以成名,大部分的恶搞仅是娱乐元素,很难成为经济实体。
吕伟刚:目前来说,恶搞的发展变化不会很大,毕竟一些高质量的恶搞作品出现不多。不过它未来可能像博客一样,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镜子。随着数码相机、DV等数字设备的普及,很多人也会选择把自己的生存状况发到网上,就像新出现的播客网站。恶搞有转向视频的可能性。我认为恶搞不会成为互联网经济新的增长点。它是一个比较边缘的角色,当不了主角,唱不了大戏。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