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在晋冀交界处的太行山下,滹沱河畔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霍姓的大户人家。霍家虽然是一个大家族,拥有众多的土地、财富,却不象传说中的那样巧取豪夺鱼肉乡民。其掌门人霍庆农霍老爷子虽已年过七旬,但仍然精神抖擞。手中拿一拐杖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
却说霍老爷子年轻的时候,本是山西太原府五台县豹川村一精壮后生。父母早亡,娶妻刘氏,育有两子一女,家境虽不富裕,也算是小康之家。但他天生不是安分守已之人。农闲时,联合村里要好的伙计走南闯北地做生意。大多是把山西的煤、土豆贩卖到河北,倒换成米面带回去卖。全不顾披星戴月,舟车劳顿之苦,渐渐地有了些积蓄。商旅之中,同行的伙计只是一心赶路,好早点赚钱回去与婆姨团聚。而他却发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绝好之地。其时,山西五台到河北一路人烟稀少,在沿官道滹沱河的一个大拐弯处,有个群山环绕的盆地,河流冲积出大片土地,靠山向阳,视野开阔却无人居住。遂决定举家南迁于此。先是倾其所有盖了房子,并办了一个旅店,用于维持生计。自己又勤勤恳恳地在河滩上劳作,把大片的荒地变成良田。在年景不好时,有难民流落于此不想再走。他也一一收留,把自己的地租给他们种,还帮他们在山上伐木盖房子。有一年,有一张姓老先生流落至此,他就盖了一座私塾让老先生教自己的两个儿子和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还不收任何费用。
日子岁岁年年过去,这地方一点点发展起来。变成一个有霍、张、刘等几个大家和十几个外姓人的村庄。而霍庆农也变成了远近闻名乐善好施的霍老爷子了。两个儿子启文、启武颇具乃父之风,做事极有见地。一家人妻贤子孝和和满满。
一年,有一风水大师云游至此。启文、启武兄弟寻思老父亲年事已高,也该考虑百年之后葬于何处,遂请至家中。老爷子闻讯大喜道:“我也正有此意,但愿觅得一风水宝地,佑我子孙世代平安,不求闻达于显贵,但愿如我一般,余愿足矣!”命二子设宴款待风水大师。自此,老爷子白天陪大师遍走村子周围青山绿水寻觅心中宝地。晚上,陪大师品茗谈天。
如是数日。
一日,行至村外一小山边上,见一村民砍柴归来,缘小径挑担而下。忽然,那人脚下一滑连人带柴骨碌下来。老爷子不顾再于风水大师指指点点,扔下拐杖跑过去,扶起村民问其伤着呼。答道:“没事。”老爷子仍不放心,告诉村民:“柴禾先放在这儿,回头我让人给你送回去。不要着急干活,看是否真的有事。”又一日,午休毕,老爷子正与风水大师喝茶准备出去。其子上前说:“今年发水,村中年景普遍不好,有佃户要求减租,我们兄弟有一想法不知当讲否?”老爷子允之。两子曰:“今年的地租免掉,折为工钱,再联合另外几家大户修筑河堤,以绝水患。”老爷子思之再三,答复道:“这样吧,先看另外几家是否愿意,不要强求。不行的话我们自己来。佃户如有生活特困之家,除免租外暗中予以补助,不可张扬。毕竟救得一时,救不得一世啊!”两子闻言皆曰极是。次日,风水大师却要告辞,老爷子坚留之:“宝地尚未择出,先生却要告辞,莫非老朽招待不周么?”那先生答道:“非也,老爷子德高望重,富不忘乡亲。家中子嗣皆如老爷子之德行,此为家族兴旺之根本也,不必觅何风水宝地。老爷子如仙去,葬于何处,何处载其德便为风水宝地。”言毕,罔顾霍家挽留,飘然而去。
老爷子死后,其两子谢绝乡亲诸多送别之物,择一靠山向阳之地,将老爷子下葬。抗战时期,鬼子到处烧杀掠夺,但这个村却没有受到太多作践。皆因老爷子当初选址的慧眼独具。平时是好地方,在战时却是一个极好的伏击之地。村子地处盆地山水相环,一旦道路被围将无处可逃。是以鬼子到此都是匆匆而过,不敢长时留驻,老百姓躲开就是了。土改中,工作组要将霍家定为地主,却得不到贫农们的通过。他们说:“霍家土地虽多,地租时常不收,骡马虽多,但让我们白用。分了土地家产就是了,不能算地主。”最后,定成分为上中农。文革中,因成分高,霍家子弟曾受到连累。有一霍姓铁路工程师被遣返家中,郁郁而亡;有子弟考上大学,不得入学,更不得参军入伍。文革后,这一家人却又焕发了活力,京城、省会、县城都有他家人。或为官,或为商,为官者勤正清廉,为商者勤奋厚道,开了工厂也都招用老家的工人。当地人说起霍家,都说:“人家家族大而团结,子弟们聪明却心肠好为人正直,自然会兴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