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及其研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的尚未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感染过新冠的恒河猴不会发生再次感染》,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因为研究涉及大家非常关心的“复阳”问题。
提到“复阳”不少医生都认为这是由于目前的解除隔离或出院标准过于宽松所导致的,这些患者可能并没有完全康复。但是人们仍然迫切的想要弄清楚,在康复患者身上,是否真的能够产生抗体并提供足够的保护呢?
在这项研究里,秦川等人先用一定剂量的新冠病毒感染了4只成年恒河猴(M1-M4,体重3-5千克,年龄3-5岁),并对恒河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病毒相关指标进行了观察和检测。
实验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0天到第28天(初次感染至康复),第28天及以后(再次感染),期间研究人员对恒河猴体重、体温、病毒载量、肺部影像等指标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感染之后,恒河猴们出现了短暂的食欲下降、呼吸急促、身体蜷缩的症状,且四只恒河猴中有三只(M1、M2、M4)出现了体重下降。不过与人类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常常出现发热症状不同的是,所有猴子的直肠体温并没有出现变化。
在观察临床症状的同时,研究人员还在恒河猴感染病毒之后,连续检测了其呼吸道和肛拭子的病毒载量。结果发现,鼻/咽/肛拭子的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的第3天达到最高,之后开始迅速下降,尽管部分恒河猴的咽/肛拭子出现了病毒载量短暂回升的情况,但最晚在14天之后,各拭子的病毒载量就低于检测限。
感染后,各恒河猴鼻/咽/肛拭子病毒载量随时间的变化,从左到右分布为M1、M2、M3、M4和平均值
为了确定受感染恒河猴体内的病毒分布和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在感染后第7天,研究人员对其中一只恒河猴(M1)实施了安乐死,并对其进行了X光检测和尸检,结果在鼻、咽、肺、肠道、脊髓、心脏、骨骼肌和膀胱中均检测出了新冠病毒,同时发现M1出现了轻度到中度的肺炎情况,右上肺叶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浸润,且双侧呈轻度磨玻璃影。
对剩下3只恒河猴持续进行的抗体检测发现,在感染后第14天、21天和28天,恒河猴体内的抗体水平相比感染后第3天和第7天,出现了显著的上升。
感染后,各恒河猴抗体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最右为平均值
所有的证据均显示,在感染后第28天,三只恒河猴已经康复:体重、直肠体温已经保持稳定,而且鼻/咽/肛拭子的病毒载量也已经不再被检测到,X光肺部影像也显示没有异常。
实验到此并没有结束,为了验证康复之后的恒河猴是否会再次被新冠病毒感染,在初次感染后的第28天,研究人员再一次用与此前相同剂量的新冠病毒对两只恒河猴(M3和M4)进行了感染,M2则不做任何处理,以供对照。
这一次,M3和M4只是出现了短暂的体温升高,M4没有如之前那样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两只恒河猴的鼻/咽/肛拭子的病毒载量也始终检测为阴性。
在再次感染5天后, M3被实施了安乐死,并进行了尸检。与M1相比,M3所有组织中均没有检测出病毒,肺部组织也没有发现病理性损伤和病毒抗原。同一天,研究人员对M4进行X光检测,影像结果显示,M4的肺部没有任何异常。
基于以上发现,秦川等人认为,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不会再次被病毒感染,且新冠病毒不会在康复患者体内潜藏很长时间。出院病人核酸检测“复阳”,很可能是因为病人出院前的核酸检测出现了“假阴性”,或者病人尽管满足了出院标准,但实际上并未完全康复,而不可能是因为再度感染。
OK,重点的问题来了:秦川等人对于恒河猴的研究结果是否能够推广到人类身上?
近期,知名科学类媒体《赛先生》在采访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时,这位教授明确表示:“不能直接推广到人身上,但有重要参考价值”。
事实上,秦川等人的论文通篇并没有提及“终生抵抗”或“终生免疫”等字眼。得出的结论也只是“我们的结果表明,初次感染新冠病毒可以保护后面的暴露”。但是有媒体却以《重大发现 | 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团队首次发现感染新冠病毒一次,终生有抵抗作用》为题,吸引了不少眼球。
这毫无疑问是对论文的“过度解读”。
秦川表示:实验室结果提示,病人康复后会获得保护,但抗体在体内的持续、衰减情况和保护时间等,均需要长时间研究才有结论。
对于媒体夸大其词的报道,金冬雁认为:“不能说终生免疫,但至少可以抵御再感染。”
出处:《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