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楼主
王朔:考验徐静蕾的时候到了 《梦想》月底公映
网友【小梦】 2006-06-23 16:19:53 分享在【明星/名人动态】版块    1    1
《梦想照进现实》月底公映

徐静蕾(blog)执导的第三部电影《梦想照进现实》将于6月30日在全国公映。这是一部独特的电影,通片只有两个演员:一男一女,男的是导演,女的是演员,他俩在剧组驻扎的酒店房间内彻夜长谈——聊了什么?做了什么?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已经提前看过影片的记者在这里不方便透露详尽内容,以免扫了观众的猎奇欲和趣味性,记者只能提前告诉你,这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它或许能令你兴高采烈,或许能令你昏昏欲睡,就看你是什么类型的观众、什么气质的人,以及你走到了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面临着什么样的心理困境。

除了徐静蕾的号召力和“双簧戏”的特殊性,《梦想照进现实》最诱人的看点,在于它的剧本出自著名作家王朔之手。在毁誉参半的长篇小说《看上去很美》之后,王朔多年不曾动笔,此番出手,直指娱乐圈的虚无与幻灭,由此推衍至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从某种意义上,可算是他沉寂多年的夫子自道,影片里那位喋喋不休的“男导演”,其实就是他的内心代言人。充斥于全片的连篇累牍的大段独白,充满了阔别重逢的王朔风格,所以这部电影对影迷、蕾迷、朔迷而言,都不容错失。

王朔与徐静蕾的联袂,以及电影里某种“男导演”与“女演员”的夜话,又似乎暗含着微妙莫测的角色对位——王朔与徐静蕾,同样的一男一女,他们之间到底交织着何等关系?只是最简单的编导合作关系吗?抑或者……?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合作,这样的对照,叫人想不八卦都不成,当事人当然不予解释,所以要想一探虚实,也只能到电影里去寻寻觅觅了。

带着对影片本身的种种创作疑问,记者联络到了深居简出的王朔,对他进行了难能可贵的独家专访,并由电影延伸开去,探寻了这些年他的心路历程。

我没法儿讨好“大众”

记者:我看了《梦想》,觉得它是一部成本很低的电影,最初为什么想写这样的东西?

王朔:创作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现在拍电影都要拍商业片,但是大投资的电影实际上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我觉得中国也没那么多有钱人,中国电影市场本身也没那么大容量。

记者:所以你想做小成本的电影?

王朔:我觉得电影好坏和成本高低没关系。大成本电影反倒受各方面的制约,一般来说都是类型片,类型片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因为它们都是一个表达方式。加上去年的《宫里的日子》筹备了一年,最终因为一些资金的原因耽搁了下来,可徐静蕾作为一个导演不能一年不拍戏,把本行丢了,所以就写了这个。其实这种低成本、两个人、一场景的电影,实际上是非常考验导演的,你没有什么其他可使的招儿,基本功得到位,不可能像过去常规电影那样满世界拍那么容易了,会很考验人。

记者:也很考验编剧吧?

王朔:当然也考验剧本,但对我来说倒不难。我觉得人在生活中比较多的就是说话,而且聊一两个小时的天很正常,就看你聊得有没有意思了。

记者:为什么把男女主角设定成“导演和演员”的关系?

王朔:因为我自己也是从事编剧工作的。工作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创作上的困扰——到底写什么,能令自己满意,又能让所谓的观众满意?为谁而写,一直存在争论,过去说是为工农兵,现在有了商业电影的概念,又说是为了观众,市场是上帝,当然之前还有个说法,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记者:所以你也在剧本里借导演和演员之口探讨了“谁是大众”的问题?

王朔:我个人认为没有大众一说。谁是大众啊?你想讨大众喜欢,只能是望洋兴叹。谁都不能代表大众来回答,所以我在剧本里也写到了,我只能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尽管我是靠写作为生,但我不用每一个字儿都要讨人家喜欢,我也不知道谁是大众。我写这个剧本,不需要准备,就像写小说一样,不需要事先设计,自然流露就继续了。

导演不必尊重原著

记者:最初的剧本容量似乎比现在要多很多?

王朔:实际上剧本写冒了,大概写了4万字,最后拍成影像的也就一半多一点吧。徐静蕾要剪到100分钟之内肯定容量就更小了。但是我写的时候,这些都没考虑,首先我自己先写痛快了。

记者:那删掉你事先写好的大量对白,你会不会觉得是一种遗憾?

王朔:我觉得无所谓,因为大家总是会自己去理解,电影你就保持一个最普通的效果就可以。说实在的,如果你不舍掉大段的独白,那个东西未必能表现出来,也不适合电影,那可能需要的是舞台上一个更封闭、更专注的环境才能体现。

记者:留着以后还可以做成话剧?

王朔:我个人认为可以做一次话剧尝试,因为它毕竟有个表演的连贯性。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导演可以尽情修改你的剧本?

王朔:我一直认为“改编应尊重原著”是非常可笑的,甚至我说原著表达的所谓思想情感都不必尊重,它最好出现第三个状态。比如说一个导演往往因为欣赏一部小说,从而去改编它,他本来是匍匐在这原著的力量下,但在拍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第三股力量、第三种状态和意识,我觉得那是最好的,就是大家都没料到,这东西变成画面后居然是那样的。我觉得人的丰富性是无穷的,不能界定。大家都只是提供了一个立场和一个出发点。

我不相信我是孤家寡人

记者:有一些朋友看过影片后,觉得某些台词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王朔:确实有人说我这个剧本的台词晦涩看不懂,我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这个看不懂是分人的,我反正懂。我不相信我在这世界上是孤家寡人。其实我自己认为,人和人是不可能真正沟通的,都是在误解的基础上沟通的,所以从根本上跟人沟通让人理解我觉得没必要,我也不需要别人理解。

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看不懂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关心这些事儿。他们的生活可能跟剧中人所焦虑的问题无关。比如说一个为生存挣扎的人他可能就不关心这个,他自身的问题更迫切。中国各个阶层,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各个方面,我觉得悬殊还是比较大的,譬如说民工的问题很严重,但拍一民工题材,也不见得就有多少人看。

记者:看不懂的话,不担心影响票房吗?

王朔:电影的成本小的话,我认为甚至都可以不上影院放映,通过卖DVD和私人拷贝,加上海外一些图书馆、博物馆收集,包括一些商务,就可以回收成本了。所以市场没有说得那么牛B,能决定每个人的生死,不是说没有市场一个导演就活不下去了,一个作者就不能表达自己了。我是写小说出身的,写小说没有什么成本。我没有一个“需要广大观众的喜爱”这样的成功标准。我应人而约写的东西很少,我写东西就是我自己,不是说我特想表达一个什么给别人。其实我本身不太愿意跟不太明白的人说话。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自我整理、自我归纳的过程,没有表达给别人的强烈愿望。对我来说,就是有感而发,发了,在小范围市场上就能收回成本,甚至有所获利。

记者:那在不在乎别人的口碑?

王朔:每个人的反应因人而异,我相信,以我过去的经验,说它好的,大概也未必就真觉得好,说它好也是前门楼子。说它不好呢,可能还说中了某一项弱点,因为批评往往要求你是全能的,只要你有一项弱点,他就有可能指出来,有可能切中实际,但是和创作也没关系,因为创作不可能十全十美。从有文字史到现在几千年了,就没有完美的作品,包括所有的被大家崇拜得五体投地的作品,从文字到各种技术,都不会完美,思想意识也会过时,人类是进步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可以作为人类思想的绝对高度的,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的,所以这也不是我们创作的目的。

这一男一女纯属朋友

记者:剧中这一男一女,他们在封闭的房间内过了一夜,会令很多观众好奇他们的关系,尤其是“男导演”和“女演员”,更容易让人想入非非,你是作者,你觉得他们是什么关系?

王朔:我自己认为他们是纯粹的朋友。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工作上的伙伴,朋友的结交程度,是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的,有的朋友其实是能比男女朋友还要深的。你个人生活,有的时候对跟你有恋爱关系的人没法说,但是跟有些人就可以互相讲。朋友的形式可能比我们预料的还要丰富得多。面临共同的困难和压力时,这种思想上互相能够敞开来谈的能力就会产生,倒不在于生活中走得多近。

记者:那你怎么理解你的“朋友”?

王朔:经常听到有些人在抱怨说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我也不知道这些人想要怎么样?是想让大家之间都很客气吗?在国外大家见面打招呼啊很友好的,那当然很好了,可是那有多深入呢?那就不冷漠了吗?那只是客气礼貌而已,甚至有时候还挺累的。表面的客气,表面的冷漠,表面的提防,我觉得是一个社会气氛。我理解的“朋友”不是这类的,朋友我觉得倒不必客气吧,而且关键是处境有相同的,才能就某件事达到共同感受。

记者:剧中二人有着什么样的相同处境?达成了什么样的共同感受?

王朔:这两个人从事一类工作,他们有共同的困难,一个演不下去,一个导不下去。因为他们在虚构生活,因为各种物质的诱惑,或者自己野心的驱使,他们一定要干这种事儿,但干的又不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因为要完全发自内心创作挺难的,真话不是说你有愿望想说就能说的,有时候生活中的虚假你根本就没看出来,你说假话无比正常。而且我觉得说真话还有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回忆过去的事情,记忆就有可能出错,所以我觉得说不说得了真话,跟态度真不真诚没关系。很多人很真诚地说一些不存在的话,比如说为人民拍电影,这就是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可悲的是梦想不可能照进现实

记者:说说《梦想照进现实》这个题目的由来吧,它很抽象,充满寓意。

王朔:我一个朋友给我看过一幅画,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一个画家画的,他画的都是抽象现实主义。那幅画就是一个人的家,房间一出门就是海,我看了它好多天,它有一道光,那个人画的光都是戏剧性的光,不是从太阳光源里出来的,是非常强烈的光。光从海上照进房子,我就觉得它应该叫做《梦想照进现实》。人总是跟着梦想在走,才使生活变得有意义、有希望。起这名字的时候,这剧本都快写完了,我一般写东西都是后起名字,最后它会出现一个什么意境,让你找到名字。

记者:于是“梦想与现实”就成了影片主题?你怎么理解现代社会的“梦想与现实”?

王朔:梦想和现实在哪儿都存在,梦想有很多种,个人梦想,社会梦想,关于自己未来的种种设想都可以称之为梦想。电影目前自动脱离了所谓的艺术范畴,自甘为娱乐。娱乐从业人员总怀揣着各种梦想,他就会在作品里表达出来,因为所谓的拍戏,就是对自己生活的复制和模仿。但现实生活明显比戏更有意思,电影拍的真的不如生活,就导致了现在很多人愿意看纪实的东西,但现实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它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人的梦想。

一个人成功了、成名了、赚钱了就意味着梦想实现了吗?我觉得梦想有一个特点,就是你一旦达到,它就不是梦想就成为现实了,它还会产生一个新的梦想。所以梦想是永远追逐的,是实现不了的。

每个人关于世界都有一个完美的想象,当然往往都是对自己有利的,所有人都爱他,所有钱都流向他,他说的话所有人都听,他的意志得到贯彻。我觉得这个谁也实现不了,永远有落差,但我也不相信,说因为梦想是不能实现的,所以这个人就没有梦想。尽管现在很多人说他现在就很实际、很功利,那只是他的行为表现是这样的,生活绝对不会让一个人满意,他的生活再怎么如意,他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还是会出现焦虑。

梦想照进现实,说实在的很可悲,因为不可能把梦想实现在现实中,但要是没有梦想,确实也是一片漆黑了。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这家伙浪费了“黄金广告位”,啥也没签!
大家都在看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1   2006-06-23 16:19:53  回复

回复/评论:王朔:考验徐静蕾的时候到了 《梦想》月底公映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精华推荐
  1. “240小时免签”和“离境退税”叠加组合,让美国人感受到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2. 哪些关键技术决定了如今大模型格局?Google的首席科学家“万字演讲”回顾AI发展的十年
  3. 瞄准美国公民了?川普总统的“驱逐行动”在变本加厉
  4. 美国企业在强化回归办公室的工作要求
  5. 中国“不陪川普玩”了… 从此不理会美方闹剧!
  6. 马斯克的丑闻?和多名女性有染,有上百个孩子?
  7. 美国人在凌晨三点排队,不为苹果手机… 竟然是为中国毛绒玩具“拉布布”?
  8. 美国物价到底贵不贵?近距离窥视一下佛罗里达州的中产家庭的日常消费
  9. 中国的中产家庭,送孩子赴美留学就是鸡肋之举?
  10. 判刑15年!发币ICO的定性为诈骗
  11. 金星地壳似乎剧烈变化了,NASA即将启动新任务探索求证!
  12. 中方意识到谈判时机已至?迅速派出“王牌代表应邀”和美国财长会面了
  13. 在量子世界“玩儿游戏”?物理学家展示了量子计算机的新前景
  14. 独自搭乘美国硬座火车,52小时横穿美国!
  15. 中美关税战的最佳写实作品~乌合麒麟发布《就不跪》
  16. AI半壁江山是中国人?黄仁勋“敲警钟”:美国须觉醒!
  17. 中美贸易战的谈判再起,稀土贸易成为焦点
  18. 中美博弈2.0了?川普政府“百日执政”,撤回对华善意!
  19. 近半数中国小包裹的接收人是贫困美国百姓?
  20. 美国驻华大使馆:“赴美生子”一律拒签
  21. 让人意外!股神【巴菲特】突然宣布退休
  22. BBC:在川普政府的关税打击下,为何中国不低头?
  23. 美国的州排名出炉,犹他州连续三年领先!
  24. 出乎全世界意料,中美两国的“2025日内瓦谈判”太亲密了吧?
  25. 在美国生活半年,分享几句扎心实话!
  26. 美国《时代》周刊:DeepSeek【梁文锋】
  27. 美国政府“管不着”加州?纽森州长说继续做中国生意!
  28. 美国华人在近期出入境美国,绿卡和签证的持有者须知!
  29. 嘴唇经常干裂起皮,或许并非缺水!
  30. 在美国,千万别做的这些事盘点!
  31. 贸易战的结局已定?中美两国“各退一步”?
  32. 【读懂AI Agent】MetaGPT、Mila、斯坦福、耶鲁、谷歌的合作论文
  33. 2025年,必须认识的一个英文单词 ~ tariff
  34. 华人科学家再次遭遇系统性排查,75%留美学者“萌生去意”!
  35. 美国联邦调查局警示:“新型医疗保险”骗局泛滥
  36. 中美各自取消91%关税!为防🇺🇸川普政府反悔,🇨🇳重申关键问题!

美国动态 美果搜索

Your IP: 216.73.216.194, 2025-05-25 12:33:19

Processed in 0.99297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已有0次打赏
(1) 分享
分享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