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是怎样被驯化,被戴上锁链。
最终成为规矩的忠犬。
《某种寂静》
影片根据德国的真实案件改编。
米凯拉是一名互惠生,来自捷克布拉格。影片伊始,她受邀前往国外。
一路奔波,她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一座精致的宅子矗立在她面前,幻想中的新生活即将展开。
宅子主人一副精英做派,十分友好、和善。
生活环境也很棒。
而米凯拉需要做的,只是打理屋子和照顾孩子。
这对她来说并不难,只是需要费点心。
可随着了解的加深,她渐渐发现了很多令人难以接受的怪异之处。
这个家庭中,有很多奇怪又严厉的规矩。
影片并没有借角色之口将这些规矩一一明说,而是通过生活的点滴来体现。
片中人物恪守的准则,不容忽视的细节习惯,触犯后的指责与惩罚。
观看时,观众的视野里,没有任何明文约束和限制。
但却又能从中感受到,规矩无处不在。
从基本的说起。
在这个家中,洗杯子一定要用蓝色海绵。
没有任何理由。
不容置疑,必须遵守。
因为他们就是这么做的。
就餐有严格的时间。
如果时间不到,就不能开动。
哪怕食物已经准备好,所有人都在餐桌就位。
哪怕你已经饥肠辘辘,而餐桌上的食物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但你能选择的,只有按下性子等待。
当手表上的指针走过了规定位置后,才算得到吃的许可。
一分一秒都不容僭越。
就连怎么形容泡好的茶水,都不得不按照规定来——不能说茶泡好了(the tea is already infuse)。
而是要说泡出味道了(It's infused)。
这些无声的规矩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只是这些规矩,倒也不是什么问题。
毕竟可以慢慢适应,习惯。
而让人感到强烈不适的,是家庭中男女主人通过规矩的操纵与控制。
“我们就叫你米娅行吗?”
在刚来的第二天,米凯拉就被改名为米娅。
——仅仅只是因为原名叫的不顺口。
“你喜欢这个名字吗?米娅这名字如何?”
别误会,这句话问的并不是米娅。
而是女主人的儿子,塞巴斯蒂安。
“还可以。”
“用英语说一遍。”
“是的,我希望她叫米娅。”
“没有人这么叫过我……”
“我喜欢米娅这个名字。”
女主人和儿子三言两语,就将这事确定了下来。
从此,她的名字变成了米娅。
改名过后,男女主人开始步步紧逼,不断进行尝试和试探。
男主人甚至打着以防万一的旗号,建议米娅将贵重物品交给他保管。
——护照、身份证、诸如此类的东西都可以。
还好警觉的米娅拒绝了这个提议。
可既然身处于此,那就没办法不受环境影响。
米娅越是想将自己融入,便越是有更多的怪异和不适。
一晚,在和男友视频聊天时,男主人推门而入。
男主人邀请米娅参加晚上的聚会,但米娅以正打聊天电话为由拒绝了。
“和谁?”
“我男朋友。”
“可是我们所有的朋友都会去,他们一直在打探你呢。”
男主人再三邀请,米娅再三拒绝。
最后,米娅还是不得不参加了聚会。
聚会上的人,都很怪异。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人与人间的距离几乎相同。
就连鼓掌,都鼓得整整齐齐。
而男主人对米娅说的话,更让人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你知道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吗?”
“他们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
“你想像他们那样自由吗?”
只有足够的痛苦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
片中曾两次提到这句话。
而这句话具体到行动上,就是对塞巴斯蒂安犯错的惩罚。
经过片中的三次惩罚,我们能清晰看到米娅的转变。
第一次是在一天深夜,熟睡的米娅被女主人叫醒。
“我需要你的帮助。”
米娅一头雾水的跟着女主人来到了浴室。
进了门后,她看到了早已等待在这次的塞巴斯蒂安。
女主人递给了米娅一根细长的木条。
而男孩十分顺从地脱下了裤子,抬起了屁股。
米娅非常错愕。
女主人看到了米娅的迟疑,要过木条,干净利落地打了上去。
“别打他……”米娅急忙上前阻止。
“我们不是打他。”
“我们是爱他。”
被打后的男孩礼貌地和母亲道谢。
谢谢,不客气。
说得就像刚刚真的帮了他忙。
理所当然。
但又冰冷、机械。
“别怕。”
“你爱塞巴斯蒂安吗,米娅?”
“证明给他看。”
米娅对此完全无法接受。
她逃走了。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她背着背包选择离开。
这时的米娅还保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
孤身一人的她想了很多,但还是舍不得离开。
在男女主人的劝阻和洗脑下,她最终选择了回去。
也由此开始了全面的转变。
第二次惩罚仍旧是深夜,女主人将米娅叫醒。
这时的米娅已经做好准备,去面对接下来将发生的事。
二人穿过客厅,脚步声坚定又有力。
塞巴斯蒂安还是安静地在浴室里等待。
米娅伸手接过木条,塞巴斯蒂安干脆地脱下裤子。
“别害怕,我在这里陪你。”
啪!
米娅这次握紧竹条,抽了上去。
“太轻了,米娅。”
“这是为了塞巴斯蒂安好。”
米娅将竹条握得更紧。
啪!啪!啪!
一声比一声更响。
一声比一声更快。
男孩发出了痛苦的抽气声。
而米娅尽管仍面带不忍,但却慢慢放下了迟疑。
而到了第三次,米娅就像是完全变了个人。
她不再需要女主人的陪同。
在浴室内,只有她和男孩两个人。
尽管女主人不在,但惩罚却丝毫没有打折扣。
米娅面无表情地一次次将木条抽向男孩。
机械、精准。
一下又一下严格地执行着惩罚。
甚至在木条抽折后也没有停止。
而是去找了一根新的木条,不折不扣地将剩下的惩罚执行到位。
她已经完全认同了这个家庭中的理念——
只有足够的痛苦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
或者,她已经遗失了自我,被规矩彻底驯化。
又或者二者都是。
犯错就要受到惩罚,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以这个角度去看待,男女主人的出发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只不过是手段有些过激。
而米娅遵从他们的规矩,也可以姑且算是没有丢下自己的道德准则。
可在剧情的后续发展中,惩罚完全变了性质。
在米娅完完全全地接受了这个家中的规矩后,男女主人对他都十分满意。
女主人更极力向邻居推荐。
为了证明米亚的优秀,女主人将米娅叫来,为邻居演示。
女主人指着邻居幼小的女儿——
米娅接受了这个任务。
她挥起木条,果决、迅猛地抽打着小女孩。
这与惩罚无关。
——这只是她该做的。
片中还有一处让铺子印象的细节。
在刚到这里时,米娅刷牙用的是一只红色的普通牙刷。
一下又一下,每刷一次的力度、方向、动作都不同。
但都迅捷而又充满活力。
而在“融入”这个家庭之后,她和其他人一样,选择了电动牙刷。
惨白色的电动牙刷,精准又高效,是一件专职于单一工作的工具。
就像后来的米娅。
机械、刻板、死气沉沉。
她已经失去了自我。
被彻底驯化为规矩的一部分。
她自己都忘记了自己是谁,别人就更不会将她视为完整独立的“人”,记住她原本的样子。
就比如说现在。
如果不回头看,谁还记得米娅一开始的名字?
2013年9月
德国警方突袭了两个社区
从他们父母身边带走了40个孩子
这两个社区属于十二部落异教团体
该邪教的目标是培养14.4万名处男
为基督的二次降临铺路
孩子的养育基于对不服从、显露情绪和贪玩等行为的体罚
出处:见配图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