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兰的雨下了整整一周。我坐在第23街的一家咖啡馆里,窗外是湿漉漉的街道、零散的行人,还有那些永远在滴水的屋檐。对面桌坐着一个中国人,看起来三十五六岁的样子,穿着格子衬衫,手里拿着一台MacBook。
他主动跟我搭话:“你也是中国人吧!”我点点头。他笑了,那种在异国他乡遇见同胞的笑容。他说自己叫李明,是一名程序员,在这边工作五年了。五年足够让一个人彻底改变。我们开始聊天,从天气聊到工作,从工作聊到生活。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美国,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我心里的湖水。“边界”多么抽象的词。在国内的时候,我们从来不谈“边界”,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微信群里的消息、深夜的加班、周末的会议,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奉献”。
李明点了一杯拿铁,我要了美式咖啡。“刚来的时候,我还是按照国内的节奏。”他慢慢搅拌着咖啡,“晚上十点还在回邮件,周末还在想着下周的项目。同事们觉得我疯了。”他停顿了一下,“后来我的老板找我谈话。他说,Lee,work is work,life is life。你需要学会关机。”“关机”!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却道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
雨还在下,咖啡馆里很安静,只有轻柔的爵士乐和偶尔的交谈声。这种安静在国内的咖啡馆里是不可能存在的,那里永远充斥着键盘的敲击声、电话会议的声音,还有那些永远在讨论工作的声音。李明问我:“你知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我摇摇头。“是‘尊重’。这里的人尊重你的时间、尊重你的选择、尊重你的‘不’。”他说,在Google工作的第一年,他还是会在周末查邮件,直到有一次,他的team lead在周一的会议上说:“Lee,I noticed you replied to emails over the weekend。请不要这样做。这会给其他人造成压力。”那一刻,他才明白,原来“不工作”也是一种责任。
窗外的雨渐渐小了,街上的人多了起来。他们走路的姿态都很从容,没有人在路上打电话谈工作,没有人行色匆匆。即使是在工作日的下午,这座城市也保持着一种“慢”的节奏。“速度、效率、竞争。”李明说,“这些词在国内是褒义词。在这里,人们更关心的是‘可持续’、‘平衡’、‘幸福感’。”他拿出手机,给我看他周末和朋友hiking的照片、在海边看日落的照片、学做木工的照片。“这些在国内是‘不务正业’,在这里是‘充电’。”
我想起了自己在国内的日子,每天睁开眼想的是工作,闭上眼想的还是工作。“事业心”、“上进心”、“责任感”,这些“正能量”的词汇,像枷锁一样锁住了我们的生活。“你后悔吗?”我问。“后悔什么?”“放慢脚步,选择‘边界’。”他笑了,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你知道吗,自从有了‘边界’,我的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因为我知道,工作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更专注、更高效。”
这是一个悖论。当你不再把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你反而能在工作中做得更好。咖啡喝完了,雨也停了。阳光从云层中透出来,照在湿润的街道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李明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临走前,他说了最后一句话:“其实‘边界’不是一堵墙,是一扇门。你可以选择什么时候打开,什么时候关闭。”看着他走出咖啡馆的背影,我突然明白了什么。“边界”不是冷漠,是“自我保护”。“边界”不是偷懒,是“可持续发展”。“边界”不是逃避,是“重新定义成功”。
波特兰的雨后,空气格外清新。我坐在咖啡馆里,第一次思考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工作”,什么是“边界”。也许,学会说“不”,也是一种成长。也许,“边界”就是成年人的温柔。
本文创作灵感源自微信公众号 @月光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