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文化还不是那么激昂蓬勃的30年前,几乎所有人看的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好莱坞大片。
从最初的《E·T》,《星球大战》,《大白鲨》到后来的《泰坦尼克》,《黑客帝国》,《哈利波特》,《指环王》等,这些经典大片的出现也成为了一代人难以忘怀的回忆。
宏大的《指环王》
好莱坞电影的规模越做越大,续集越拍越多,票房也是不断的在被翻新打破。它像是一股旋风,似乎一夜之间就席卷了整个地球。
而在这其中,不乏像是《黑客帝国》的尼奥,或是《指环王》里的阿拉贡,这样肩负着拯救世界,拯救全人类使命的“救世主”。
尼奥和他的小伙伴们
他们往往高大帅气,英俊潇洒,是电影中的颜值担当,也是武力担当。“救世主”们只要一出现,就牵动着所有观众的视线。
人们会为他受伤而担忧,为他杀死反派而庆贺,也会为他最后的胜利而欢呼雀跃。
于是乎,这种带有“美式英雄主义”人物的大片就在无意中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的主流地位数十年,并成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狂热影迷。
迈克尔·贝与他的《世界末日》
你或许不知道迈克尔·贝这位大导演的名字,但是你一定看过他指导的《勇闯夺命岛》《珍珠港》或是《变形金刚》这类好莱坞超级大片,亦会被其中超级震撼的宏大场面与动人心魄的刺激剧情所深深吸引。
而在他手下的众多电影中,能排在前三位的,绝对不能少了这部1998年上映的《世界末日》。
承袭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一贯作风,《世界末日》的核心依然少不了美式英雄主义:大牌云集,炫酷特效,人类命运,儿女情长,还有异想天开的脑洞,都成为它卖好又卖座的必备元素。
影片以世界末日为主题,讲述了一颗庞大的陨石即将撞上地球,于是美国太空总署派出了宇航员和世界顶尖的钻油工人,乘坐宇宙飞船到陨石中心埋下核弹,将陨石炸成两半才能拯救地球。
老样子,说电影之前,我们先看看演员阵容:
01 布鲁斯·威利斯:21世纪最好看的荧幕硬汉之一(《低俗小说》《虎胆龙威》)
02 本·阿佛莱克:大本就不用多介绍了,他饰演的蝙蝠侠是我觉得最帅的。
03 丽芙·泰勒:指环王的精灵公主,当年美若天仙的存在
04 威廉·菲克纳:天生一张反派脸,很多电影里都有他的身影
05 史蒂夫·布西密:同样是很有特点的演员,猥琐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
06 迈克·克拉克·邓肯:绿里奇迹的天使,雄壮的大老黑
07 欧文·威尔逊:痞帅的小男生,和成龙一起演过《上海正午》
08 彼得·斯特曼 :《康斯坦丁》里的撒旦。
如此混杂的大牌明星,在迈克尔·贝的指导下,每个人的发挥都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该搞笑的地方搞笑,该煽情的地方煽情,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加上高超的镜头技巧,更没有太多值得挑剔的瑕疵,使得观看过程非常轻松爽快,甚至能够回味许久。
不得不说,好的商业大片就是这样的,有很大的主题,有英雄主义,有毁灭与救赎,存在与放逐。
可能有些人会吐槽,说这类电影没有内涵,没有情调,没有思想,满脑子都是疯狂的个人英雄主义,几个人拯救地球之类的无脑设定。
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这类电影确实是最受欢迎,最有票房的存在。
哪怕放到今天来看,22年前的特效和剧情依然能够秒杀市场上99%的同类型片。
可是,为什么我们一边骂着美式英雄主义电影的无脑,又一边笑嘻嘻地追着抢着去电影院看那些大片呢?
原因很简单:好看!
够真实,够爽
在拍摄电影《世界末日》的时候,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细节。美国宇航局允许剧组进入宇航局受限制的区域拍摄并使用两件价值1000万美元的宇航服。
片中所有演员使用的设备总价值约为190亿美元,其中包括真正的石油钻塔和航天飞机。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拍摄到飞船起飞的最佳场面,工作人员同样非常用心。
剧组在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先后拍摄了两次航天飞机发射场景。
第一次是“哥伦比亚”号的日间发射,用于测试和确定摄影机取景角度、拍摄速度和其他相关设置。
第二次是“亚特兰蒂斯”号的夜间发射,这是全片尤为重要的实拍。为了在片中呈现出夜间发射的壮观场景,剧组动用了15部摄影机。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用作在陨石上钻孔的太空钻探车是剧组真实打造出来的。
因为剧组不想采用传统的卡车式外观,于是从悍马的底盘着手,而且悍马配备先进的悬挂系统,沿用了原有的副车架和悬挂,并装配上一台雪佛兰发动机。
最终完成的钻探车重22000磅,高12英尺,长26.8英尺,尽管车体沉重,可其最高时速仍达45英里
正是这些源自对细节的认真,对电影制作的用心,才让我们在荧幕上看到它时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震撼人心。
再加上在拍摄这部大制作时,有当时世界上最顶级的13家特效公司参与进来,为其设计陨石的场景,以及如何最大程度上还原外太空的戏码。
所有我们看到的陨石上的爆炸和混乱场面都是特效后期制作而成,在当时看来,效果逼真的惊人,即便观众没有去过外太空,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那种刺激和紧张,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感官欲望。
感人至深的情绪表达
除了360°无死角的超级特效之外,哈利(布鲁斯·威利斯)和女儿格雷斯(丽芙·泰勒)的父女之情则是本片另一个最大的看点。
当哈利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留下来引爆核弹的时候,父女之间做了最后一次视频对话,短短的3分钟,说尽了父亲对女儿的思念和祝福,说不尽的则是那份浓浓的爱。
当女儿手摸视屏上父亲的脸,这种双目注视,无声的对望,将遥远的光年距离缩短在了咫尺。
当屏幕上的铁汉布鲁斯威利斯脸上流下一行热泪时,没有人不被那种父女情深所感动。
这也让我想起了《流浪地球》里的最后戏码,同样是伟大的父亲为了拯救全人类而牺牲。不得不说,这样的抒情方式确实很高明。
同样令人感动的还有一个小片段,在硬汉们出发的前一天,一位队员去探望他的前妻和5岁的儿子。
夫妻俩尴尬地站在屋前,简短地寒暄了几句。男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命回来,便匆匆离开了。
妻子对无能的丈夫很失望,在孩子的质疑前,她告诉儿子,他只是个邮递员。
当镜头切换,第二天儿子从电视中看到了昨天那个男人,惊呼到:妈妈,这是昨天来家里的邮递员叔叔。
前妻才明白他昨日到访的意义,才知道他所说的要去做的伟大的事情是什么。前妻只简单地告诉儿子:He is your father。
也许,这就是男人吧。
英雄的存在意义
作为该片的主角,布鲁斯·威利斯不同于其他的硬汉,他没有施瓦辛格或是史泰龙那样健硕的肌肉,也不像尚格云顿那样有着好身手。
他更像是一位普通的平民,除了光头刺眼一点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特点,也正是如此,他在片中饰演的普通钻井工人才是那么的吸引人。
没有超人般的身体素质,没有越战英雄的胆识和本领,这个满口粗话的暴躁的男人,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可当这样的平凡人,一夜之间变成了拯救人类命运的英雄,故事就变得有趣且格外具有看点。
小人物+大事件的电影组合也许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新鲜了,但你仔细想一想又会发现。
当我们看惯了“超人,兰博”这样自带主角光环的英雄之后,似乎这种随时都会“狗带”的小人物更加真实,也更能够带来感动。
为什么会有英雄,或者说为什么我们喜欢这样的英雄?
不是因为他们的勇敢或是牺牲精神,也不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非凡气魄,而是因为他们的平凡。
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心痛,也会流泪,也许就是那个住在你我的对门的邋遢大叔。
这里并不是什么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洗脑或是侵害,而是一种人类本身就存在的潜意识。
一种对英雄人物的渴望,对于正义,对于勇敢,对于牺牲和奉献精神的渴望,正是因为这些美好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所以才那么希望能在虚拟的电影世界里看到它的真实。
而恰好,好莱坞大片给我们塑造了这些“英雄”,他们的存在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面对苦难勇往直前的毅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品质,才让原本虚构的英雄人物能够在现实世界里熠熠发光。
后话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对这种英雄主义的电影反感,要去拿一些文艺片或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和其做比较,一定要分个好坏,定个高下。
主流和非主流之间真的有那么大的矛盾吗?
一个完善的故事,动人的情节,高尚的价值观和引起共鸣的情感表达不是每个好电影都应该追求的吗?
这样的电影能够带给我精神上的享受,能让我在两个小时内有哭有笑,他的目的达到了,我的目的也到达了。
大片又如何,大片就是好看,而且你不得不承认。
出处:头条号 @AKA电影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