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几天里,接连有德国车企在美国被当局罚没重金。
2020年9月15日,戴姆勒集团在美就“排放门”事件指控,与美国政府达成了和解。为此,戴姆勒总共需要付出的代价是30亿美元。
这30亿美元当中,有15亿美元是要支付给美国当局,而与车主们和解的代价将大约花费7亿美元,另外还将支付数亿欧元的费用用于其他和解要求。
30亿美元,对于戴姆勒这样的汽车巨头并不算太大。2019年,戴姆勒集团的总销售额大概是1700亿欧元多的样子。但是,在汽车业全球萧条和新冠疫情冲击的双重打击下,对一个传统汽车企业可谓雪上加霜。
比如下图,2019年,戴姆勒用于工业实体的自由现金流已经降到了大概15亿欧元的样子。也就是说,疫情之前,戴姆勒真正用于生产汽车的现金流只有15亿欧元。
疫情之下,全球汽车业一片萧杀。
根据戴姆勒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末,戴姆勒多项现金流为负,其中工业业务的自由现金流为负23亿欧元;工业业务调整后的自由现金流为负19亿欧元。
在第二季度财报中,唯一稍好的消息是中国市场实现了增长,但当季总销量大幅下滑,调整后的集团经营利润仍为负增长,实体业务的自由现金流也仍然为负。
由此,30亿美元的代价,对戴姆勒的影响可想而知。相关内容得到了美国部分消息人士的证实,而目前来看,这笔费用将对戴姆勒公司的现金流产生较大的压力。
另一件事情,涉及的是宝马汽车。
2020年9月24日,美国证券交易会(SEA)宣布,因被指控虚报销售数据,宝马及其两家美国子公司已同意支付1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罚款,以达成和解。
SEC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宝马和及其两家子公司通过利用这些误导性信息发行公司债券,从投资那里筹集了约180亿美金资金。
如果再超前追溯一下,大众汽车恐怕是最惨的。
自2015年爆发排放门事件,截止到今年的7月份,大众集团还在不断在美国付出代价,最近一笔罚款高达98亿美元。据统计,大众集团总共为此付出的代价已经达到330亿美元以上。
也就是说,这波德国车企在美扎堆被罚,实际上是从2015年开始的。而且,近来,有加剧的趋势。
由此,人们不得不怀疑,难道美国政府这是在创收吗?美国政府是不是在专门挤兑德国呢?
对于这个问题,或者疑问,我们不妨拉远视角,从更长的时间框架下看一看。我在《汽车业的存量搏杀》一文中,总结了从1896年汽车发明以来,全球汽车业发展的几个周期。
第一波,是汽车发明的头几十年,在西欧。那时,汽车是奢饰品,贵族们消费的玩意。因此,还不能算是产业,做汽车也还没赚大钱。汽车自然也就没有成长为国家的经济支柱。
第二波,是1930到1950年代,在美国。福特发明T型车和流水线,以及美国在一战和二战后崛起带来的综合实力,使汽车率先在美国成为了一个大的产业。美国也成了轮子上的国家。
第三波,是1950-1970年代,在欧洲。二战之后,经过几年的恢复,欧洲老百姓有钱了,汽车在欧洲开始进入百姓家庭。欧洲的汽车产业真正发展了起来,并成为欧洲最大的一个产业。
第四波,是1970-1990年代,在日韩。从石油危机开始,日韩汽车开始崛起。当然,一个重要的背景,是美国对日韩产业的转移使日韩有能力、有财力成为汽车产业的大市场,也逐渐成就了日韩车系在世界市场的一席之地。
第五波,是1990年代到现在,在中国。德、法、意、日、韩、美,各个国家的汽车企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狠狠地在中国分享了新一轮的汽车繁荣周期。实际上,这一轮已经在2017年出现拐点,这是全球汽车业的拐点。
整体来看,过去的几十年中,德系车和日系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最大玩家。美国通用和福特,除了在中国有些市场,分享了繁荣,在全球其它地方并无多大的竞争力。自然,钱赚得肯定比德、日要差远了。
那么,美国要不要打翻身仗?
2011年,奥巴马在携手合作复兴美国制造业共识的基础上创立的,提出了AMP,即先进制造计划。旨在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刺激创新,确保熟练的技术劳工队伍,以及改善商业环境。
2014年,奥巴马开始大力推动“美国制造”计划,加码美国制造业。
而这前后,汽车业最大的变化就是特斯拉电动车的出世。2008年,特斯拉发布第一款汽车产品Roadster,2012年,特斯拉发布了其第二款汽车产品——Model S,,2015年,特斯拉发布第三款汽车产品为Model X。。。。
特斯拉像一条泥鳅,全世界企业企业开始被特斯拉强行带入电动汽车的时代。但话说回来,不管是柴油车、汽油车,还是电动车,都是汽车。
电动车要发展,必须革内燃机车的命,抢占内燃机车的市场。
那么,德国汽车业现在又春秋几何呢?
疫情之下,德国汽车生产商和汽车供应链企业正在经历人间炼狱,裁员和结构调整正成为走出困境的救命稻草。我有几篇文章,都是关注近来德国汽车企业的状况,感兴趣的可以去看。
种种迹象表明,伴随着特斯拉的崛起,美国已经盯上了德国汽车业。在资本和财团的推动下,美国政府正在挥舞大棒,为以特斯拉为首的美国汽车产业保驾护航。
出处:见配图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