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关晓彤上了热搜了,她说她是“在逃格格”,虽然不知道她哪来的王室血脉。
作为明星她是成功的,随便一句话就能上热搜;
作为演员她还不算成功,主演的电影《月半爱丽丝》上映5天,票房才2000多万,一点讨论度都没有。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关晓彤身上折射出了内地影视圈的现状。
有句话流传很广,虽然观点有些激进但确实说明了问题:
中国没有影视圈,只有娱乐圈。
严格来说国产影视剧还是出了一些好作品的,电影有《无间道》,电视剧有《北平无战事》、《大明王朝1566》以及最近的《隐秘的角落》。
但是国产影视剧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今天我们只谈中国剧。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2000年后的中国剧是一直退步的,尤其是流量明星诞生以来,中国剧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在退步,到现在已经彻底沦为鸡肋,几乎成了粉圈专属福利。
资深编剧汪海林就说了,现在男孩子根本不看电视剧了,都去打游戏了。
汪海林不知道的是,现在好多女孩子也不看电视剧了,人家也去打游戏了。
为什么?
主题千篇一律,剧情狗血重复,价值观低级恶劣,题材模糊业余,内容注水拉长,这谁爱看啊?
一部电视剧他敢拍80集,试问谁能熬得住?
中国剧内容上的三大特征:
任何“职场剧”归根结底都是爱情剧;
任何“生活剧”翻来覆去都是狗血剧;
任何“古装剧”归了包堆都是偶像剧。
中国剧最常见的三大主题:
孝顺:你爸妈打你骂你拆散你男朋友搞垮你事业,但那都是为了你好,你得孝顺;
抗日:铺天盖地的抗日剧,一年365天一天24个小时轮番打鬼子;
苦难:老妈得癌症爸爸车祸男朋友白血病主人公被恶人陷害,男/女主角扛起所有战胜一切困难最后岁月静好,经常还上演一出跟仇人和好的戏码。
最要命的是价值观上的落后,好人一定胜利坏人必须完蛋,美其名曰“正能量”。
能力是冲了点但有点自欺欺人了,因为现实中好多成功人士最终都上了法制日报。
这道理其实谁都懂,基本上就是制片方糊弄糊弄观众,观众假装被制片方糊弄了,就这么着了。
问题是我们一直强调“文化输出”,现在我们的中国剧连自己的观众都征服不了,甚至赢得不了老百姓的尊重,你怎么输出啊?
这种情况下,美剧、日剧大举侵袭卷走大量观众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很多从业者对此表示担心:观众都去看美剧了,中国剧的未来在哪?
我们怎么才能打败美剧夺回我们的观众,甚至输出海外做到真正的“文化输出”呢?
这里小编想用网络的一个梗来做回答:
要用魔法打败魔法!
《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说得更透彻:
让英雄去查英雄,让好汉去查好汉!
中国剧想要打败美剧做文化输出,就应该研究美剧,学习美剧,“师夷长技以制夷”嘛。
美剧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输出全球收揽观众的套路,现成的路子为什么不走?
美剧有几大优点是中国剧应该好好学习的。
1、立意的广泛性。
从宏大叙事到生活琐事,从宇宙到个人,美剧几乎无不涉猎,既有《西部世界》这种大主题高立意的广角叙事,又有《致命女人》这种聚焦女性婚姻的生活描述,观众想看的他都有,哪怕制作出来收视率惨淡。
2、题材的专业性。
悬疑就是悬疑,惊悚就是惊悚,律政就是律政,科幻就是科幻,美剧在题材的专业性上几乎做到了极致,几乎从不挂羊头卖狗肉,大量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一的叙事你不服不行。
中国剧通常拍着拍着就成了爱情剧、狗血剧,几乎没什么专业性可言。
前不久广受好评的《摩天大楼》,前几集各种反转惊悚高潮迭起,到最后却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试图用钟美宝的不幸冲淡谜底的无力,作为悬疑电影迷对这一点很失望。
3、强叙事。
不管主题是什么立意有多高远,美剧最大特色的就是强叙事,一切以叙事为主,靠精彩的故事和不断引出的悬念把观众牢牢锁定。
美剧叙事的两大特点:
1、多线叙事。
最常见的是三线叙事,同一个主题三对不同的主角并列叙事,大结局来个巧妙的结合,既升华了主题也丰富了内容。
《致命女人》《假如》都是如此,非常好看。
2、精确叙事。
不敢说美剧没有多余的镜头,但确实大多数镜头都有用,大多数场景都跟主线剧情强关联,不会为了拖时长疯狂注水,让人迫不及待想一口气看完。
4、更自由的表达。
不要总强调“正能量”,电视剧是娱乐产品而非教科书,总想用电视剧教观众做人就真的想多了,而且特别拧巴,特别难受。
坏人凭什么必须死?现实中坏人都死光了?
坏人凭什么智商低?智商低的人能上法制日报?
中国剧要想突破必须勇于越过“雷池”,别让道德枷锁绑架了故事的精彩。
国产影视剧不能总打着“支持国货”的口号糊弄观众买单,观众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制片方割了一波又一波韭菜,钞票赚了一大把,是不是也该想想该怎么“自强不息”了?
出处:见配图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