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原先的无法实现载人航天到送第一位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从无法探测月球到嫦娥号系列探测器成功在月球着陆,这些成就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众多航天工程中,最受瞩目的应该是探月工程,尤其是嫦娥四号所执行的探月任务,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进行探索。
月球背面一直都是神秘的区域,在嫦娥四号之前,没有其他探测器在背面着陆过。即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宇航员,也只是在进行绕月飞行的时候看到月球背面的大致面貌。而在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后,它所释放出的任务月球车“玉兔二号”承担起了探索月球背面的重任。如今玉兔二号已经在月球上经历了27个昼夜,长达七百多天,那么它发现了什么呢?
为了探测月球背面,需要提前做好什么准备?
一般情况下,月球和其他星球一样存在自转,但由于地球引力的束缚,月球的自转有些特别,它始终以固定一面面对地球,这一面被称为月球的正面,而始终背对地球的那一面被称为背面。美国宇航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之后也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探月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进行的,从未有宇航员和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登陆。
这是因为登陆背面存在很大的难度,地面控制中心必须和月球探测器保持通信,然而地面无法直接和月球背面建立起通信,中间需要搭建起“通信桥梁”,它就是中继卫星。中继卫星的建设难度非常高,以至于上个世纪始终没有国家能够完成这一成就。中国早期的探岳工程也只是在月球正面进行,但到了嫦娥四号,中国提前发射了“鹊桥号”中继卫星。
鹊桥号中继卫星的成功就位解决了地球表面与月球背面通信困难的问题,在它的帮助下,嫦娥四号才能成功地从地球轨道跨越到月球轨道,然后选中时机在月球表面降落。
为什么玉兔二号的行动速度那么慢?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后,在月球表面释放出了玉兔二号月球任务车。然而玉兔二号在月球上的行动有些出乎意料,它并不能像在地球表面那样自由运动,这与月球的自然环境有关。首先,月球的昼夜温差极大,黑夜中的气温可以降低到零下130摄氏度,白天的温度最高可以升到170摄氏度,而玉兔二号在极低温的环境下无法正常运作,因此它在黑夜时只能进入休眠。
其次,月球的自转速度很慢,导致自转周期达到27个地球日。再加上月球并不存在大气层,导致宇宙里的辐射原原本本地施加在仪器和部件上,引起损耗和老化。因此玉兔二号虽然在2019年1月3日就已经和嫦娥四号实现分离,进行独立探索,但它至今只在月球上度过了27个月昼,相当于780多个地球日。
再次,导致玉兔号行动缓慢的内在原因是,它所携带的燃料有限,必须将更多能源提供给各种科学仪器,保证它们的正常运作。为了让玉兔二号能更稳定、更持久地在月球背面进行探测,地面控制中心会在月球进入黑夜之前就让玉兔二号进入休眠模式,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能源,另一方面是保护它,因此玉兔二号在两年的时间里只走了650多米。
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发现了什么?
尽管玉兔二号在月背的行动速度十分缓慢,但它也向地球传输回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探测数据。其中有一张图片上出现了一块特殊的石块,它看起来就像是插在月球土壤里的石碑,它的出现吸引了科学家和公众的关注。与周围的土壤表面相比,这块“石碑”明显突出,以至于有网友认为这会不会是月球背面的里程碑。
然而中国科学家通过初步分析认为,这块岩石应该是月球表面自然出现的岩石,但它的年龄要比周围的土壤和石头更年轻。结合该地区周围存在较大的陨石坑,有科学家推测该岩石可能是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后迸发的岩石,然后直接插在月球表面。这种推测并非没有可能性,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和磁场,因此表面不存在风、雨等自然因素。
再加上月球内部的活动早已停止,因此插入土壤的岩石可以保持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都不变化。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也关注到了这块特殊岩石,但他们的推测和中国科学家的推测如出一辙,都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了月球表面,撞击导致小行星解体,形成的碎片四散,玉兔二号拍摄到的特殊“石碑”就是其中一块形状更大的碎片。
玉兔二号再次进入休眠模式,它能探测清楚石碑吗?
推测归推测,要想证实那块“石碑”是什么来头,还需要玉兔二号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探测。于是玉兔二号接收到地面发出的控制命令,已经在朝着该石碑的方向运动。只可惜玉兔二号的运动速度实在太慢了,在地球上的移动速度只有每秒钟5.6厘米,在月球上的速度就更慢了。运动慢的结果导致玉兔二号再一次迎来了月球的黑夜,它不得不再次进入休眠模式。
玉兔二号再次醒来就是第28个月昼了,如今它位于月球背面最大的盆地“艾特肯盆地”中,这个盆地被证实是一次43亿年前一次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因此那里应该存在着许多与地球早期相关的信息。换而言之,玉兔二号在该区域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揭露神秘“石碑”的真实身份,还为了探索更多关于早期月球的信息。
探测月球背面有何意义?
长期以来,月球背面在人类的认知中更为神秘,对此不少科学家表示,月球的背面确实更特别,因为它的背面更“古老”,这对研究早期月球和太阳的历史有所帮助。探索月球背面有三大意义,首先是可以通过探究月背的岩石结构来获得更多信息。现有的探测情况表明,月球背面的岩石比正面的岩石要古老得多。
因此通过探测月球背面岩石的物质成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月球的化学成分演化过程。其次是探究月球表面的自然环境,由于月球背面没有地球的遮挡,导致照射在月球背面的辐射剂量要比正面多。而且月球背面暴露在太阳风笼罩下的次数比正面多,因此可以通过研究月球背面的辐射情况来预测宇宙辐射对地球的作用效果。
再次,月球背面可能是探测深空宇宙信号的良好区域。一直以来,天文学家希望能找到一片完全没有通讯信号干扰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上探测宇宙深处微弱的电磁信号。月球背面符合天文学家的要求,如果能够在月背建立起射电望远镜,那么探测的效果应该比在地球上要好许多。
未来还会出现载人登月吗?
2019年是美国宇航局载人登月的50周年,不知不觉中我们距离第一次载人登月已经过去了52年了。回顾美国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整个计划持续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共成功实现了6次载人登月,但在阿波罗计划之后,美国的载人登月戛然而止,人类的载人登月事业也随之停止。
在美国实现阿波罗计划之后,世界范围内还未出现第二个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由此引发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不登月了呢?首先是经费问题,据说美国终止登月计划就是因为该计划耗费太重,几乎占到了当时美国GDP的4%左右。二战之后,美国的经济长期位于世界首位,因此他们有资本启动载人登月计划,而其他国家只能望尘莫及。
现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发展起来了,中国更是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载人登月上还是需要更慎重的考虑。一方面是因为月球已经被证实是不适合居住的星球,它的可塑性比火星还要差。另一方面,中国已经开展了探月工程,而且探月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也为中国探索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月球车发挥的作用可能比宇航员还要大。
虽然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已经下台了,但他在NASA载人登月50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上对全世界宣布,美国未来将重返月球。这一宣言让不少美国人看到了“重振雄风”的希望,美国为了维护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和权威,应该也不会极力抗拒“重返月球”的宣言。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航天实力发展了起来,月球、火星等星球将成为各国之间的竞技场。
撰文:东邪
出处:头条号 @三体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