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告诫自己,不要过分沉迷于电子产品,网络上的很多都是假的,不要在上面投入太多的精力,应该多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他们才是真实的。现在互联网上的一切都可以虚拟,什么虚拟偶像、虚拟宠物、甚至还有虚拟的男女朋友。总之没有人们找不到的,也没有人们想不到的。
回归现实,平平淡淡才是真、踏踏实实才是真,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真实的世界。但有没有人想过,这一些也许也是虚拟的呢?听起来有点渗人,可依然有一群人坚信,我们的地球并不是真实的,人类的历史也不是真实的。
游戏人生
2000年的时候,美国艺电公司推出一款爆红的游戏——《模拟人生》,玩家可以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并在游戏的背景下生活。这个被玩家操控的角色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市民,想要变成大人物就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当然,玩家也可以安于现状,多注重日常生活,与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总之,玩家会在里面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款游戏很快风靡全球,游戏公司趁热打铁推出了后面的三部续作。许多人喜欢玩这款游戏的原因就是,可以完全操控角色,在虚拟的世界里为所欲为,干平日里不敢干的事情。与《模拟人生》同一时期的游戏,很多都偏向于角色扮演,比如《我的世界》、《饥荒》等。
《我的世界》
游戏中除了玩家扮演的角色外,还有一些NPC。所谓NPC是游戏中非玩家扮演角色的简称,它们是由程序设计好的,用来推动游戏主线或者支线故事的发展。玩家需要做出一些事情,才会触发NPC的剧情。NPC很死板,只会完成某几项活动,就连和玩家的对话,都是设计好的台词。它们就是一群没有思想的提线木偶,参与这场游戏。
《饥荒》
游戏推出后,部分玩家沉迷其中,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玩,他们虽然爱这游戏爱得深沉,但也分得清游戏和自己的现实人生。然而,这款游戏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娱乐,也给一些研究我们世界的科学家一个灵感:我们的世界真的是真实的吗?我们会不会就像游戏里被操控的角色一样?
被设计的地球
为什么太阳系里,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刚刚好,能接收到一定的热量,又不至于被太阳炙烤。再或是,地球进化出了磁场和大气,能够保护最初的生命。是的,一开始人类很傲慢,看不起另外七个星球。
可随着人类一股脑发射上去的的探测器们反映,火星和金星上,可能曾经都有水,只是因为未知原因,它们失去了原本的水。有人说,与其说是失去了水,不如说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发现,这两颗星球并不适合生命,于是放弃了稿子,让火星或者金星一夜之间消失了水。
整个太阳系都是一场设计,就像游戏《模拟人生》一样,一开始只是想要设计出生命,随着游戏的进行,这个设计越来越复杂,最后出现了人类的文明。
假设地球真的是被设计出来的一款游戏,设计者是谁呢?宇宙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能量,有很多是人类不知道的。而且很有可能一开始,设计者的目的并不是单单只设计出地球。
大型模拟游戏
玩过游戏的都应该知道,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是照着玩家设计的路线进行的。比如《模拟人生》里有攻略帅哥美女的剧情,很多人会失败,他们总会在一些细节上犯错,从而触发整个剧情线,出现失误。同理,在最初设计之时,设计者并不只是为了设计地球,而是将八个行星都设计了一遍。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计划来,因为与太阳的距离不同,在赋予各个行星水后,它们未必都能好好地保护自己的水,最后一套游戏剧情走下来,只有地球坚持了下来。而且在地球形成之初还被一颗小行星撞击,撞击出的一部分和那颗小行星的碎片一起组成了月球。这次撞击还让地球的地轴倾斜,恰好形成了一个角度,可以分散地球表面的温度。这个倾角在其他行星并不是没有,但是都没有地球倾斜得那么完美。
地球的一切条件好的如此不可思议,难免让人们认为巧合会不会太多了。由此我们可以猜测,设计之初,某种未知能量是想把其他行星一起设计有生命。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设计者预计的计划进行,综合来看,只有地球比较符合预期的标准,因此设计者放弃了其他七颗行星,专攻地球,于是才有了地球最初的生命。
这场游戏,也在地球进入生命阶段后变得好玩了起来,在一步又一步的进化中,生命开始被塑造得千奇百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多样性。但是这些生命也和最初设计时一样,不可能每个都符合设计者的审美要求。
于是,对于那些不喜欢的物种,设计者采取灭绝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戏难度越来越大,设计者想要一种更聪明、更高效的生命来生活在地球上,于是它开始设计文明。可是这个难度比最初设计生命并筛选生命还要难。为了挑选出最优秀的样本,各种人类之间相互残杀。
历史上的NPC
为了推动人类历史的进展,设计者安插了很多NPC进来。回看历史我们发现,人类每一次巨大的进步的背后总有一些天赋异禀的个体,他们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车轮向前。
比如人们总是怀疑达芬奇不是地球人,他如此的全能,若不是外星人改造,那就是穿越者。有很多人猜测,达芬奇的时代属于文艺复兴,这个时候欧洲刚结束中世纪,整个科技、艺术等方面百废待兴,于是需要一个领头羊的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达芬奇这样的人才引领人类文明向前,于是达芬奇被设计出来了。
达芬奇手稿
达芬奇就相当于整个人类文明游戏里的NPC,他会与历史上的人们沟通,推动历史发展,出发原本设计的发展线,以达到文明设想的高度。所以有人说达芬奇并不算是人类,他的任何一个成就放在个体身上都是无敌的存在,更别提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因此有人认为,人类历史上极端优秀的个体,他们是设计的游戏NPC,用来刺激人类文明的进步。
虚拟世界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是否认为我们生活在虚拟世界时,他语出惊人地说,我们的世界就是类似计算机设计出来的模型,而真实世界的概率不到十亿分之一。虽然马斯克这个人经常满嘴火车跑,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这次他的说法早在很久之前就有科学家提到。
十七世纪时期,法国哲学家、坐标之父笛卡尔,历史上已知的第一个认为我们活在虚幻中的人。他认为眼前的一切都是一个“恶魔”在操控,我们被这个恶魔无孔不入地支配着。
笛卡尔的这个“恶魔”很有可能就是之前假设的那个设计地球这个求生游戏的设计者。马斯克提到,我们都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发明出来的程序,可是有没有人想过,人工智能不是人类主动发明出来的,他和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个体一样,是设计者借人类之手推出的角色。或者干脆就是设计者想要玩的一个新模式,一个用来取代我们的新游戏角色。
已故的知名天文物理学家霍金,留下过几条预言,其中就有一条:小心人工智能。人们当时不知道,为何他是一个在天文、物理上专攻的科学家,要在他的非领域人工智能上发表意见。现在回想起来,细思极恐。
霍金在很年轻的时候患上了脊椎疾病,慢慢地身体出现了萎缩,他丧失了说话和行动的能力,交流完全靠一台计算机。霍金的主要成就都是在患上疾病之后,此时他的一切研究都是通过计算机发表的,并且他的计算机随着科技的进步还在更新换代。
人们猜测,那个时候,霍金就已经“死”了,他的一切都受到了人工智能的支配,包括他的大脑。那些通过电脑说的话、理论、发表的演讲,都不是霍金本人的意愿,是这条人工智能在支配霍金。直到霍金去世之前,他短暂地拿回了自己大脑的主动权,警告人类小心人工智能。早在霍金没有去世之前,他和马斯克等人就非常支持一位牛津教授发表的论文。
这位教授名叫尼克·波斯特罗姆,他在论文中写到,我们的世界就是由程序编写的,我们编写程序只不过是在重复这个行为。而编写我们世界程序的,是文明比我们高很多维度的高级生命体。人类文明只不过是编程的一段时间而已,在人类之后还会有新的程序出现,取代我们。
其实不单单是人类,地球每段历史都是编程,我们不是第一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也不会是最后一批。总有后继者从我们手里接过这个世界,正如我们也是从其他动物手里接过来的。
活在当下
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AI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尽管这些年关于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说法越演越烈,可是人类依旧没有放弃研究人工智能的脚步。马斯克虽然在强调我们的虚拟世界,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自己开发的人工智能领域。
很多人都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的,无论它怎样聪明,它的程序是人类书写的,所以人类可以百分之一百控制它,不会发生它取代人类的事情。可是更多科学家却认为,人工智能并非人类的杰作,可以说整个人类的文明与科技,都是更高维度的编程,我们的世界就是编程,就是虚拟的。
人工智能很有可能不是人类主动想要编程,而是编程促使人类编程。这可不是套娃,有可能我们人类就是更高维度的文明生物设计出来的“AI”,然后我们又在这个基础上制造出AI。
算下来,AI是我们在某种力量的驱使下发展出来的,它就是虚拟中的虚拟。很有可能某一天脱离我们这层虚拟,成为与我们平行的设计程序,那么届时人工智能就会与我们呈现竞争关系。
不过这些可能会发生在很久之后,至少会有好几代人不会看到这一场面,既然人工智能带来的是便利,我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处,能够造福绝大部分人,至少现在不能放弃人工智能。
出处:头条号 @答案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