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meiguo.com 于 2025 年 7 月 23 日收到的消息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近日宣布完成中央螺线管磁体最后一个组件的安装。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人类在掌控核聚变能源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磁体产生的磁场强度足以悬浮一艘航空母舰,为维持核聚变反应所需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法国南部的ITER项目历时近二十年建设,在中央螺线管磁体组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重达3000吨的超导磁体高13米、直径4米,能承受相当于1350万磅的极端磁力。完全激活后,磁体储存的磁能将达64亿焦耳,展现了工程技术的顶尖水平。项目总干事彼得罗·巴拉巴斯基表示,这一成就不仅代表工程胜利,更凸显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的潜力。项目费用由欧盟承担45%,其余六国各承担9%。
中央螺线管磁体的核心功能是创造核聚变反应所需的极端环境。在ITER反应堆内部,氢原子将被加热至1.5亿摄氏度,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十倍。由于无任何材料能直接承受如此高温,必须依靠磁场将等离子体悬浮于空中形成“磁笼”。该磁体与其他系统协同工作,可将等离子体稳定控制在反应堆中心300至500秒。
该项目设计目标是实现能量增益,计划以50兆瓦输入功率产生500兆瓦聚变功率,形成10倍能量放大效应。若成功,将证明核聚变作为大规模商业能源的可行性。作为国际科学合作典范,ITER汇聚欧盟、美国、中国等35国力量。中国承担多项关键组件研发,包括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超导磁体和控制系统领域的贡献。
尽管取得进展,ITER仍面临等离子体稳定性控制、材料耐辐射性等技术挑战。首次点火试验预计于2035年进行,距离商业化运行尚需时间。核聚变技术相比传统裂变具有燃料丰富、环境友好等优势,海水中的氘含量足以支撑人类数万年需求,且无长寿命放射性废料和堆芯熔毁风险。
综合自纽约时报及其他媒体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