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大叔,42岁才开始创业,带着只有50人的团队,靠一个土得掉渣的网站,年营收超10亿美金,用户遍布全球各地,是美国人最喜欢的十大网站之一。
看到这,在北美生活过的朋友可能已经猜到了。这个网站就是分类信息网站的鼻祖,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分类广告网站——Craigslist。
打开Craigslist,会给人一种穿越到web 1.0时代的错觉。因为整个网页都是密密麻麻、白底蓝字的纯文字链接,没有图片,更没有视频。关键是,从1995年诞生到现在,20多年来,Craigslist的网页设计从来没变过。
可就是这么一个“古董”网站,却有着惊人的人气。
Craigslist每天接收着数百万次的访问,巅峰时每月页面浏览量能达到500亿次。在美国,每个月有超过7000万个分类广告在这里发布,从二手信息,到房屋租赁,再到招聘、求职、家政服务等应有尽有,类似于国内的赶集网、58同城等。
然而,这么大的流量,Craigslist 上面却没有广告,也没有个性化推荐。因为创始人Craig Newmark认为,广告会拖慢网站的速度。
没错,Newmark就是这么一个奇葩的存在,对社会声望、地位和金钱,视而不见。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基本上是个 1950 年代的书呆子,不太擅长社交,每天都戴着厚厚的黑色眼镜,一开始沉迷于研究物理学,后来又转向了计算机方向。1976年大学毕业以后,他进入了IBM担任软件工程师,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在IBM工作了17年后,他终于想要换个环境了。于是,他辞掉工作搬到了旧金山,加入了嘉信理财,不过干的仍然是软件设计工作。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他就被嘉信理财解雇了,42岁的Newmark失业了。
不过好在,那段时间他接触了互联网,这对于一个技术宅来说,无异于打开新世界的一把钥匙。正好他在旧金山也没什么朋友,于是决定通过网络认识几个新朋友。
他创建了一个分享本地事件的邮件列表,列出了附近的几个艺术科技活动,发给了10来个朋友。没想到的是,这种方式竟然很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要求Newmark把自己加入抄送列表,没过多久,他就建立了一个喜欢通过邮件接收活动信息的社区。
随着人数越来越多,人们开始给Newmark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比如除了艺术科技活动之外,能不能再加点新的类别等等。慢慢的,Newmark根据大家的需求,把招聘信息、房租租赁、交友信息等内容也加了进去。
为了提高效率,Newmark利用编程技术,开发了一个即时网络发布工具,把电子邮件转换成了网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Craigslist。
到1997年年末,Craigslist的月浏览量已经达到100万了。在那个年代,这个流量是非常惊人的,而且用户的增长也完全超乎了Newmark的想象。
2000年的时候,他不得不雇了几名员工来帮忙,这一年,Newmark还做了一个任性的决定:把CEO的位置让给了当时公司的CTO Jim Buckmaster,而他则退居幕后,做起了客服。
Newmark的理由是,他觉得自己不适合领导一家企业。他既不擅长社交,也不擅长面试,同样也不知道怎么解雇一个人,即使这个人犯了错。同时,他也没有勇气做一些重大决定,比如把业务拓展到新城市等等。
事实证明,Newmark找对了人。Buckmaster不仅对Craigslist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产品优化,还让Craigslist走向了国际化。2007年,Craigslist已经覆盖了全球70多个国家的450个城市。
很多风投和银行家希望投资入股,但都被拒绝了。因为Newmark和Buckmaster对扩大利润毫无兴趣,甚至嗤之以鼻。他们不希望因为追求金钱而牺牲了公司的经营方向。
Newmark觉得,相较于赚钱,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在Craigslist上,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免费发布,用户也是免费使用。
当然,Craigslis也不是完全不盈利,它只通过在一些特定类别上收取广告费来赚钱,比如招聘广告、公寓广告、汽车广告等,会收取3-75美元不等。但凭借网站巨大的流量,光这些费用,已经让Craigslist赚的盆满钵满了。
2015年,Craigslist的收入达到了3.81亿美元,利润高达3.04亿美元。2018年,据AIM估计,Craigslist的营收达到了10.34亿美元。据推测,2021年,Craigslist的收入也超过了10亿美元,而整个团队却只有50来个人,人效惊人。
关键是,这 10 亿美元中有 90% 左右都是利润,利润率之高是任何一家公司也比不了的。
20多年来,Craigslist的模仿者不计其数,在无数功能花哨、互动性极强的竞争对手面前,Craigslist 凭借其经典的功能和流畅的界面,经久不衰。
当被问到为什么那么容易就不参与竞争热潮时,Newmark回答说,人们野心勃勃,却把事情搞砸,而我一直信奉的个人哲学是: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
出处:微信公众号 @番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