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研究 Dan Koe,一个在全网有260万粉丝、年收入500万美元的独立创作者。
他主要讲一人公司、个人成长,以及怎么把事业和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我越看越有共鸣。
因为他讲的,不只是怎么写作、怎么赚钱,而是怎么活出一个你愿意过一辈子的状态。
他的一个理念是:你的事业,不该是与你分离的工具,而是你身份的延伸。
也就是说,你不是在选一个赚钱的技能或商业模式,而是在打造一种最适合你自己的活法。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很受触动。
因为这不仅是我这两年反复试错之后悟出来的东西,也正是我现在正在走的路:用真实的表达,找到精神与财富双重自由的那条路径。
所以这篇文章,既是我读完他长文后的感悟,也是一份我走在这条路上的亲身记录。
写给每一个想要探索自己、打造自由事业、找到新活法的人。
不是“做事业”,而是“活出自己”
很多人学了一堆商业模型、变现方法、热门赛道,却从来没问过一句话:
我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
Dan Koe说:“你不是在选择一个细分市场,而是在成为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
这句话我反复琢磨了很多次,后来才明白:你不是在造一家公司,而是在造一种人生。
你是一个爱写字、爱表达的人,就别逼自己做纯to B业务;
你是一个深度思考者,就别用15秒短视频的节奏折磨自己;
你想过自由、松弛、有爱的人生,就别拿压榨和焦虑当成长的代价。
你不需要迎合市场,你需要成为那个曾经的你渴望遇见的人。
一人公司,不是“单干”,是“回家”
我曾经也做过传统公司,融资、拉团队、冲规模,最后搞到自己身心俱疲。
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我,不是在创造事业,而是在逃避自己。
互联网真正带来的变革,不只是商业的门槛降低了,而是我们终于可以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赚钱”。
你可以用内容表达你的思考,用服务陪伴别人,用产品承载理念。
这不是简单的斜杠青年,而是新一代“内在驱动创业者”。
他们的路线图是这样的:用内容建立信任、用服务建立现金流、用产品放大影响力、用成长持续反馈生命能量。
说白了就是:不是你在运营事业,而是你的成长在运营你的人生。
别选最赚钱的路,选最有生命力的路
过去我们被教育要“选最有前景的行业”,但现在,我反而建议你选那个你“愿意做一辈子”的事情。
因为你不再只是解决别人的问题,你是在解决你自己的问题。
Dan Koe说:“你不是在选技能,而是在解决你自己的问题。”
我太认同了,我现在最想帮助的人就是曾经的我自己或者说跟曾经的我自己很像的朋友们。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我过去总想找“别人会买什么”,现在我更关注:“我对什么东西,有源源不断的表达冲动?”
你的冲动,就是你的路标。
你只有在表达你自己的时候最有力量,也最容易打动人。
连接受众,不是为了卖货,而是为了共振
所有的内容创作者,其实都在做一件事:寻找和自己同频的人,组成一个新的部落。
你可以用文字、音频、视频,把你的思考传播出去。
这些种子会在某个读者的心里生根发芽,然后变成一段连接、一份信任。
有了这些信任,你再推出服务或产品,它才不是一次销售,而是一场邀约。
Dan Koe的建议也很实用:
用“T型内容策略”——80%做主线表达,20%分享生活与观点;
用内容暴露自己的知识盲区,加速成长;
用高单价服务(咨询/教练)起步,建立现金流基础。
一切的前提,是你先成为一个真实、值得信任的人。
真正的新活法,是你敢做你自己
我现在越来越不信那种:“等你赚到多少多少钱就自由了”的说法。
我相信的是:自由不是结果,自由是一开始就要捍卫的选择。
如果你一开始就选了一条让你压抑、焦虑、想逃的路,那么即使你赚到了钱、做成了公司,你也只是换了个围城。
所以我选择了一种新活法:
先问我想活成什么样;
再设计一个能支撑这种活法的表达与产品路径;
最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炼自己、服务他人、连接世界。
这不是一个标准的路径,而是探索者的路径。
它不是最快的,但它最真、最轻、最有力量。
最后的话
所以啊,这种模式不是在创业,而是在寻找一种不再分裂、不再压抑的活法。
一种愿意每天醒来都继续走下去的路径,一种能在真实中发光、在表达中成长、在创造中获得自由的方式。
Dan Koe用他的方式走出来了,我也正在用我的方式往前走。
同样,你也可以用属于你自己的方式,一步步活出那个完整又自由的自己。
别急着找“最好的赛道”,先找“最真实的自己”。
你会发现——真正值得用一生去构建的事业,从来不是跑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点点地走回自己,一点点地创造属于我们的新活法。
出处:微信公众号 @赵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