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国家统计局就中国2023年GDP总量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数据显示,在整个2023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94272亿元,比原先增加了33690亿元,修改后GDP增幅约为2.7%。
但尽管如此,中美GDP总量之间的差距却并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2023年,美国GDP约为27.72万亿美元,按照当时美元汇率计价,中国GDP只有美国的64.19%,即便是在修订之后,这个数字也没能突破65%。
从过去几年的中美GDP总量对比来看,中国GDP占美国GDP总量的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2021年,中国GDP总量达到了美国GDP达到了77%。可此后2年,这一数值却开始不断下落,比如2022年下降到71.3%,2023年下降到不到65%,即使中国发展速度依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在过去几年里,即便是在疫情负面效应拖累下,中国经济增速依旧要远高于美国。2020年,中国GDP增速为2.24%,美国为-4.3%;21年中国为8.2%,美国为3.1%;23年中国为5.2%,美国为2.5%。
也就是说,中国过去几年时间GDP增速基本维持在美国2倍的速度。那为什么中国GDP总量占美国GDP总量的百分比却不断下降呢?难道真的是“70%魔咒”生效了?
首先解释一下“70%魔咒”是什么。其是指不管哪个国家,只要GDP总量达到或靠近美国的70%,就一定会遭到美国的无情打压,苏联、日本乃至欧盟过去都是如此,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那么,我们再说说为何中国GDP总量相较美国,不仅没缩小反而越大的原因。
因为GDP的计算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个变量发生变动,就会对总体数据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中国GDP总量和美国相比,这几年被拉大距离的主要原因。
中美GDP统计方式存在不同。美国GDP统计方法是“支出法”,就是通过整个社会的总支出来计算GDP的总量。而中国则是沿用“生产法”的计算方式。
支出法的计算方式普遍偏高,原因是会出现重复计算的情况,以及高估某些产业所创造的价值。而生产法则避免了重复计算,但是对于服务业,尤其是教育、医疗以及金融等服务行业会普遍低估。
也就是说,中美GDP计算方式的不同,美国GDP有注水嫌疑,而中国则有缩水的情况,这个优劣没法评价,是各国基于自身条件作出的选择。不过双方长期都沿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式,所以这并不能合理地呈现中美GDP比重差距的问题。
另外,汇率也可能是中美GDP差值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疫情期间,美联储为了拯救国家经济,开启无限QE,货币大量超发,一直持续到2022年3月,才结束大水漫灌行为。美元超发导致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中国GDP占美国GDP比例出现明显上升,时间表可以说是完美契合。
但到2022年3月之后,美联储大水漫灌带来了巨大的通货膨胀,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又开启了加息缩表模式,美国基准利率一度超过5%。而高息吸引大量美元回流美国,又导致美元升值。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人民币贬值。
在计算GDP总量并进行比价时,通常以美元计价,这就导致二者GDP总量受到汇率因素的影响。比如在2024年11月7,美元对人民币迎来新高,汇率中间价创下改汇以来新高,达到7.45。而在2022年1月,中美汇率的中间价只有6.76。
也就是说,中美GDP总量实际上受到汇率影响最大,在短期内可以影响10%以上的数据差异,因此以此来比较中美GDP总量走势并不合理。相对合理的还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进行计算,当然此种方法也有缺点,只是说相对合理一些。
根据IMF给出数据,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家经济总量,在2023年已经达到了美国的124.6%。因此外界其实一直在说,中国的GDP水平严重被低估。因为中国诸多经济指标已经远超美国。比如中国2023年的钢铁产量是美国的12.6倍、水泥是美国的22倍、汽车是美国3倍,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70倍。
消费方面,2023年中国市场消费了2600万辆汽车、比美国高68%,中国购买了4.34亿部手机,是美国的3倍,肉类消费是美国2倍,海鲜是美国的8倍等等。
各项数据都在说明,中国平价购买力的经济总量,以及各项经济子数据,其实都已经对美国实现了反超。只不过对中国来说,我们并没有“称霸”的想法,更没有视美国为对手,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而不是用来争国际排名。毕竟真要按照人均算起来,中国依旧还是发展中国家,美国人均GDP超过8万美元,是中国1.2万美元的近8倍,所以我们还有很长一段发展之路要走。
出处:头条号 @刘览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