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meiguo.com 于 2025 年 8 月 8 日收到的消息 ‣ 中国在与SpaceX星链项目竞争中面临火箭运力不足的挑战。这种限制迫使中国在多个卫星星座项目之间做出艰难选择。最新迹象显示,国家级的"国网"项目正获得优先发射资源,而地方支持的其他星座计划则陷入发射困境。
过去一周内,国网星座连续进行了三次发射任务,将总计在轨卫星数量提升至57颗。这一密集发射频率与此前大约每两个月一批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次发射分别使用了不同型号的长征火箭,表明国家正在集中所有可用的发射资源来确保这一被视为"中国版星链"的项目按计划推进。
与国网项目的快速推进形成对比的是,由上海市政府支持的千帆星座自今年3月以来就再未进行发射活动。尽管该项目已经成功将90颗卫星送入轨道,但这个规模达1.5万颗卫星的星座项目现在不得不转向私营火箭公司寻求发射服务。这一变化反映了国有发射资源配置的战略性倾斜。
发射能力成为制约因素。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源于其火箭技术发展路径与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与SpaceX依靠可重复使用的猎鹰9号火箭大幅降低发射成本不同,中国仍主要依赖传统的一次性火箭进行发射。这种技术差异直接导致了发射频率和成本效益方面的显著劣势。
空间观察人士指出,缺乏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使得中国难以满足其雄心勃勃的卫星发射计划。目前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虽然技术成熟、可靠性高,但每次发射都需要全新的火箭,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限制了发射频率的提升。相比之下,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已经实现了超过200次成功回收和重复使用,大幅降低了发射成本并提高了发射频率。
这种技术差距在当前的卫星星座建设竞赛中显得尤为突出。星链项目目前已有超过6000颗卫星在轨运行,而中国的所有卫星星座项目加起来仍远未达到这一规模。发射能力的限制正成为中国追赶星链的主要瓶颈。
千帆星座向私营火箭公司求援的举措凸显了中国航天产业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民营航天企业正在填补国有发射资源不足的空白。7月下旬,负责千帆项目的上海沅信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年内第二次发射招标,寻求七次火箭发射服务来部署94颗卫星。这份价值14亿元人民币的合同要求所有卫星必须在明年3月前送入轨道。
这一招标活动表明,地方政府支持的卫星项目正在寻找替代发射途径,以避免在国家级项目的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这也为中国快速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包括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深蓝航天等在内的民营火箭公司可能成为这场资源重新分配的受益者。
然而,依赖民营火箭公司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成熟的长征系列火箭相比,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大多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发射成功率和可靠性还有待提高。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千帆等项目的推进时间表。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当前的资源分配格局反映了中国在航天战略上的优先级排序。国网项目作为国家级的战略项目,获得了最优的发射资源配置,这符合中国政府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强国家统筹的政策导向。同时,地方项目被迫寻找市场化解决方案,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民营航天产业的发展。
这种央地博弈的结果可能会对中国卫星星座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国网项目能够如期完成部署,中国将拥有一个完全由国家控制的全球卫星互联网系统。但如果地方项目由于发射资源不足而推进缓慢,可能会影响中国在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中的整体地位。
长远来看,中国需要在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扩大发射能力和协调各级政府航天项目之间找到平衡。只有解决了发射能力的根本瓶颈,中国才能真正在与星链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当前的资源分配困境可能只是这一更大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挑战。
综合自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