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程,我不再是司机,而是坐在副驾看着他开路……
如果不是那天临时决定改票,按照原计划我应该在7月29号度假结束从旧金山飞回多伦多。家里有事,年迈的妈妈独自在家靠朋友照顾,但就在原定旅行即将结束的前一天下午,看着儿子在加州炽热的阳光里灿烂的笑容,我突然意识到:我不能错过这段路。更不能错过“他已经变成大人的这个瞬间”。于是我改了票,把要处理的事全都放下,换来了一件我会为此感到骄傲一辈子的事——陪着我亲手带大的孩子,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自驾1500公里,在加州洛杉矶和旧金山之间往返。
这一程,是我一生中“最冲动但是最正确的决定”过去人生中的“说走就走”,多数都是冲动,也常有代价。但这次不一样。儿子已经成年了,他不是小孩子了,他也不是青春期了。他是一个稳重、成熟、能替自己负责的成年人了。可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我依然难免——担心他累了撑不住、担心他判断失误、担心他开夜车危险。直到那晚,我们走5号高速,深夜的山区,手机没信号、沿途没灯光、山路多弯、人烟稀少。我困得打盹,他握着方向盘沉稳地向前,没有一丝倦怠。我那一刻忽然意识到:“我已经不再是那个什么都要提前想好、挡在前面的妈妈了。我是被他保护着的那个人了。”
👩👦 每个母亲都该拥有这样一次旅程一场旅程,不再是为了“陪伴”,而是为了见证孩子长成另一个可靠的大人。他没有大张旗鼓地说“我长大了”,但他在做决定时的坚定,在处理计划变更时的从容,在夜路上对路线与油量的精准控制,在面对决策时的果断和承担——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他早就准备好了,而我终于可以放手了。”
上图是这次自驾的路线图。
我是幸运的母亲,因为我亲眼看到了这个时刻。很多父母直到孩子三十岁都不知道孩子是否真正“能独当一面”。我是在这个夏天、在这条公路上、在太平洋的风和沙尘中,看见了“他不再是我怀里的孩子,而是我身边的成年人”。我很庆幸,这个画面没有留在想象里,而是真实发生在我眼前。我们这一趟,从北到南,走了1500公里。在加州的山路上,每一段弯道都让我们格外小心。上山的时候,我们几乎不说话,连呼吸都轻了。而当车缓缓下坡,豁然看到远方那片广袤的平原时,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惊呼:“天呐!太美了吧!”有时,天突然暗了下来,乌云压顶,阳光全被遮住。我们知道,大雨要来了。也不躲,就慢慢迎上去——
果然,风雨如注,打在前挡风玻璃上,打得节奏分明,像是这趟旅程的洗礼,也像是我们之间某种情绪的释放。音乐是一路的背景音,也是一路的情绪线。他常常放我年轻时听的那些老歌,偶尔会转过头问我:“妈,这句歌词什么意思啊?”我就像讲故事一样,一句一句地解释——不仅是歌词,也讲我年轻时候的事,讲那些我们没来得及一起经历的岁月。
讲着讲着,我自己也会潸然泪下。不是伤感,是一种释怀。是一种——终于能跟你说清楚的满足。他听得很认真。有时点点头,有时沉默,有时轻轻说:“原来是这样啊。”我忽然就明白了:我不是在跟他说“故事”,而是在一点一点,替他解开关于生活的谜。每一处转弯,每一次惊艳的景色,每一段车窗外突如其来的日落,他都会感叹:“妈,在家是永远看不到这样的世界!”
是啊,人生很多真正重要的东西,只有走出去,才看得见。真正的考验,是在回程那天。我们没有走常规的高速公路,而是从洛杉矶往北,在5号公路上转进了一条鲜有人知的198号高速。70公里的山路,荒凉、狭窄、没有信号。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旷野,没有村庄,没有人烟,只有那种仿佛一踩油门就会滑进命运深渊的盘山公路。手机一格信号都没有。
车开得很稳,儿子握着方向盘,表情镇定,偶尔还哼着歌。而我坐在副驾,几乎已经把一百种“如果”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如果车抛锚怎么办?如果遇到事故怎么办?如果哪怕只是一个轮胎爆掉,我们该怎么向世界求救?我不敢问出口,不敢吓他,也不想当“那个爱唠叨的妈妈”。但我知道自己那一刻的紧张,是真实到手心冒汗、后背发凉。
直到我们终于驶出那片无人区,手机信号恢复,我收到一连串推送弹窗,才猛地松了一口气。我侧头看着他,他依然神情从容。没有抱怨,没有不耐烦,只是像一个真正的大人那样,在母亲的恐慌中,独自一人,开出了方向感与安全感。那一刻我明白了:我这一生所有的教育与陪伴,不是为了控制他走哪条路,而是为了,在最无助、最偏僻、最看不见终点的路上,他依然知道自己该往哪走。
这是我一场此生无憾的旅程不是因为我们吃了什么、见了谁,拍了什么、去了哪些地标。而是因为我知道,这一段路,留在了他的记忆里。他会记得母亲在副驾,有时候会碎碎念、有时候会打盹、会笑、会唱,会落泪,会叮嘱他慢点,但更多时候——是沉默着,把一整段路交给了他来决定。
我也会记得:那年夏天,我终于放下了十几年的操心,也终于告诉自己:“你的孩子,已经不是孩子了。”“你的人生,也可以从这条副驾的位置重新开始了。”每个母亲都该拥有一次这样的旅程:她不再是司机,不再是导航,而是坐在副驾,静静看着孩子开路。那一刻你知道,他走得稳,而你终于可以放心地慢下来,爱自己。
出处:微信公众号 @李姐的海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