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meiguo.com 于 2025 年 10 月 24 日收到的消息 ‣ 美国青少年中,两个数字“67”成为流行语,许多人频繁使用却无法解释其含义。这一现象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被部分媒体描述为网络迷因,学校教师对此表示担忧。

“67”热潮在TikTok和YouTube等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相关短视频随处可见。一个典型场景发生在In-N-Out汉堡店,当店员喊到67号取餐时,店内青少年齐声欢呼,兴奋地手舞足蹈。
《华尔街日报》和NBC《今日秀》等主流媒体均对“67”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
部分教师制定规则禁止学生提及“67”。课堂上,当老师提到6或7时,学生常起哄,乐此不疲。也有教师采取反向策略,主动使用“67”,称“若成人也说,孩子会感到尴尬”。
“67”迷因的起源多被认为源于饶舌歌手Skrilla的歌曲《Doot Doot》(6 7),该歌曲与他在费城67街的背景相关。随后,NBA球员波尔(LaMelo Ball)在短视频中使用此歌,使“67”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华尔街日报》分析,“67”现象属于“世代内哏”,年轻人将其作为内部笑话,虽无实际意义,却引发共鸣。《今日秀》采访青少年表示,使用该词的目的是“让父母听不懂”。
流行语反映世代差异。调查显示,35%家长无法理解孩子用语,56%家长使用时遭孩子尴尬。《今日秀》回顾美国流行语历史,从嬉皮时代的“groovy”、“far out”到1990年代的“What's up”均曾流行。
社交媒体推动流行语快速传播和消退。《今日秀》指出,当青少年流行语被成人使用时,其流行性便终结,例如剑桥字典收录“skibidi”和“delulu”后,相关词汇失去趣味。
部分媒体将此现象称为“脑腐”(Brain rot),指短视频时代充斥无意义迷因,如同网络“垃圾食物”,导致人们不愿思考,沉迷于浅薄满足。
综合自网络信息